历史上的南京,多有名人过往,留下他们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他们的诗文佳作。1931年曾有位诗人匆匆离别南京,就再也未能回来,他就是南京大学校方公布的曾在该校前身之一国立中央大学读书并任教的近代名人之一徐志摩。 1931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在南京明故宫机场乘坐一架“济南号”邮政飞机飞往北平,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3人,都刚届35岁,无一生还。 曾往返上海南京之间 徐志摩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是一位十分浪漫的诗人,他的人生和婚姻也十分浪漫,因此历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还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十多个笔名。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15年,政界人士张君劢介绍其妹张幼仪与徐志摩结婚,为其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张幼仪具有中国传统妇女勤劳贤淑的美德,徐在外读书,她勤劳持家,相夫教子,深得徐志摩父母好感。 几年后,徐志摩去欧洲旅游时,与同行者林徽因相识,立即被林徽因的才貌所吸引; 林徽因也一时不顾对方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接受了徐的求爱,于是徐付出抛妻弃子的代价与张幼仪离了婚。 徐志摩的代表作《偶然》,就是他写给林徽因的心声: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后来,林徽因理智地对待这段不该有的恋情,和同去欧洲旅游的父亲提前回国了,对徐志摩来了个不辞而别。 徐志摩回到北京后,精神十分颓废,想得到的没有得到,已有的却已失去。于是沉沦在酒吧舞场,结识了交际舞场的常客陆小曼。陆小曼原是徐志摩一位朋友的妻子,按常理说“朋友妻,不可欺”,但爱情这个东西是不按常理行事的,他们很快就结婚了。当时徐志摩在北京任教,陆小曼却不愿意在北京生活,闹着要回上海生活,徐志摩只好跟着去了上海。 婚后的陆小曼生活依然散漫随意,白天睡懒觉,晚上去跳舞,买名贵衣服、进口化妆品,整天修饰打扮,挥金如土。徐志摩的父亲对此极度不满,下狠心断绝了与徐志摩的来往,顿时让他们失去了经济靠山。 为了支付陆小曼的挥霍费用,徐志摩不得不拼命“打工”挣钱,先后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任教,业余时间还写诗文投稿赚取稿费。他的唯美诗歌《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都是这个时间的作品。 1930年初徐志摩又来到南京,在国立中央大学教书,兼任中华书局编辑委员会编委、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但为了陆小曼,他还要不时地往返于南京、上海之间,成为南京的匆匆过客。 曾与赛珍珠过往甚密 赛珍珠,原名珀尔·西登斯特里克·布克。她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刚4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中国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后来又移居镇江、上海等地。 她在中国长大,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因为崇拜清末名妓赛金花而取名赛珍珠。1921年,她结婚后与丈夫一起迁居南京。在1921年至1931年间,她曾任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外语系教授。她不仅创作了《大地》、《儿子们》等重要作品,而且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取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1938年,她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南京任教的时间里,赛珍珠就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幢小洋楼里。这座典型西洋建筑风格的小楼,如今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西端,坐西朝东,砖混结构,高二层,楼顶建有老虎窗,另有地下室。 赛珍珠后来回忆说:“房子四周是一座我喜欢的大花园。在那里,我种树栽花,我丈夫培植蔬菜。我们在花园里工作,夏天就在这里进餐,朋友们带着孩子同我们一起在这里游憩。”不难想象当年赛珍珠在这里所度过的美好时光。 1924年,在一次宴会上,徐志摩与赛珍珠相识,并相互产生好感。关于这段不寻常的交往,赛珍珠生前曾透露给她的密友,莎拉·布顿和诺拉·史迪琳。赛珍珠去世后,她们公开了赛、徐之间的这段轶事。莎拉说:“赛珍珠有个中国情人,这就是有中国拜伦之称的徐志摩。” 诺拉写了一本《赛珍珠传》,更是把这段“艳史”毫不隐讳地公布于世。不过,对这段“艳史”,徐志摩生前从未提及,或许因为陆小曼。 生命最后一天从南京起飞 1930年秋,陆小曼29岁时,徐志摩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教学职务,应胡适先生邀请去国立北京大学任教,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仍然为的是多挣钱贴补家用。 当时一般白领的年薪为5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可挣到几百大洋,但仍不能满足陆小曼的无度花销。他多次请求陆小曼移居北平遭拒,他只得奔波于两地之间,北平上海的往返也成了他一笔可观的日常开销。 徐志摩是津浦线上的常客,南京的过客。正是他曲折的情感生活,让他频繁乘坐火车往返北平和上海之间,仅1931年春夏半年内就往返8次之多。为节省路费,他一直不忘寻找免费的机票。 1931年11月19日晚,徐志摩暗恋过的好友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有一个讲座,徐志摩答应届时从上海赶来听演讲。18日凌晨,徐志摩早早乘车赶到南京,晚上住在同窗好友何竞武家里。次日上午8点,他怀揣着航空公司送给他做营销宣传的免费机票,在南京明故宫机场搭乘邮政班机“济南号”起飞。10点多降落在徐州机场,徐志摩突然感到头痛欲裂。徐州的朋友曾挽留徐志摩在徐州住一夜,第二天再乘津浦线火车去北平。但徐志摩想着当天赶到北平,为能如约去听林徽因的演讲。10分钟后,飞机再次起飞,在临近济南上空时,忽遇漫天大雾,飞机撞上了山头……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成了他短暂人生的写照。如果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过往南京乘坐津浦铁路列车的话,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事后,蔡元培为其书写挽联,也算是对他一生的诠释: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之畏途。” 谢如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