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节目中的诗《别丢掉》——林徽因为纪念已逝的徐志摩而创作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17-02-21


节目中

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

在提起林徽因的诗作《别丢掉》时

竟然几度哽咽


这首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是林徽因为纪念已逝的徐志摩而创作的

诗作内蕴丰富,表达曲折

它和86年前发生在济南的那一场空难有关


(徐志摩与林徽因)


1931年11月19日

徐志摩乘坐中国航空一架邮政飞机

由南京飞往北平(今北京)

途径济南时遭遇大雾

飞机撞上开山(后证实是北大山)

包括徐志摩在内的多人罹难

徐志摩年仅34岁



(史汀森SM-1F型邮政飞机资料照片)


早在1920年

徐志摩就在英国结识了林徽因

1922年3月

徐志摩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

对林徽因展开追求

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

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

并且选择了与徐志摩不辞而别


(泰戈尔、徐志摩和林徽因合照)


1924年4月23日

林徽因与徐志摩一起来到济南

这一趟是因为印度诗哲泰戈尔要访问济南

他们两人共同担任翻译

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

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

已是四年之后

这时候

林徽因已经嫁给了梁思成


我坚信

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并没有因此绝去

毕竟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徐志摩

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


1931年11月

徐志摩从北平到上海看望陆小曼

为了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的一个演讲

他又匆匆从上海赶到南京

然后搭乘了那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

(巧了,当时这架飞机叫“济南号”)


11月19日

飞机经过济南上空时遭遇大雾

为了寻找航线

“济南号”飞机开始不断降低高度

灾难就在一瞬间发生了:

飞机触到了一座小山的山顶

坠于山脚下起火

浓烟弥漫

两位机组人员身亡

唯一的一位乘客徐志摩也未能生还



(当时报纸对此事件的报道)


11月22日上午

梁思成等人从北京赶到济南

吊唁徐志摩

梁思成带来一只用铁树叶作主体缀以白花的小花圈

这只具有希腊风格的小花圈

是林徽因和他流着泪编成的

徐志摩的一张照片镶嵌在中间



(徐志摩罹难处位置图)


返回北平之前

梁思成按林徽因的叮嘱到坠机现场

悄悄捡了“济南号”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

放进提包里带回北平

这块木板

林徽因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墙壁上

直到去世



(济南大学城徐志摩纪念公园)


1932年

为了纪念徐志摩

表达对他的怀念

林徽因写下了《别丢掉》一诗

并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出版的《大公报》上


1936年6月

林徽因再次来到济南

此行是和梁思成一起考察济南的古建筑

他们到了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和灵岩寺等地

当时的四门塔荒草丛生

他们还不顾劳累

对古建筑进行清理扫除

使这些古建筑重放光彩


(上图为1936年,林徽因在四门塔所在的神通寺墓塔林考察。)


随后

梁思成夫妇还去了灵岩寺考察了千佛殿、辟支塔等

又在章丘考察了常道观元代大殿、白云观等古迹

他们把诸多济南古建筑考证、实测的科研成果

收入他们的名著《中国建筑史》


不知此行

林徽因有没有去北大山凭吊

如今,在诗人的遇难处

有一些大学城里的学生自发地在碑前献花悼念

每逢徐志摩忌日

都会有人来到这里祭奠诗魂


传承君在撰写与济南历史相关的文章时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

这些名字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济南往事已成历史

可是

“林徽因”这三个字

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

而存在,而响亮,而永恒


附:

别丢掉

(林徽因)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持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那黑夜要回

那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