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的突然离世,让林徽因做出2件反常之事,外界一片哗然

 singer0852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遗体被安放在济南福缘庵。
他穿着一身蓝色长袍,上罩一件黑马褂,头戴红顶黑绸小帽,左额角一个李子大小的洞,这是致命伤。
徐志摩的突然离去,让悲痛不已的林徽因做出2件反常之事。
关于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外界一直有暧昧的猜测。
为了解释那些捕风捉影的猜测,林徽因曾以诗言志,发表小说《窘》含蓄地表达自己与徐志摩是“发乎情,止乎礼”。
除此之外,林徽因从来没有直接表达过,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
直到徐志摩去世后,她的态度才有了大转变。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济南”号飞机,飞越济南上空时遭遇大雾天气,不幸机毁人亡。
那一年,徐志摩才只有35岁。得知消息的林徽因,悲痛得撕心裂肺。
最让林徽因难以释怀的是,徐志摩之所以匆匆忙忙地搭乘那架失事的“济南”号飞机,其实是和她的一个邀约有关。
原来,当天林徽因在北平有一场《中国的宫室建筑艺术》的主题演讲会。
这是林徽因的学术生涯中,首场重要的学术演讲,很多朋友都前去为她捧场,徐志摩自然不愿错过机会。
徐志摩在登机前,曾拍电报给林徽因,说他将会在下午3点到达北平南苑机场。
林徽因抽不开身,于是让丈夫梁思成准备汽车,到机场接徐志摩。
但是,梁思成一直等到下午快5点,都看不到徐志摩的身影。当晚的演讲会,也没有见徐志摩出席。
整场演讲会,林徽因的心都悬着,似乎有所预感。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林徽因的心仿佛受了沉重一击,悲痛难忍。
当时,林徽因怀着身孕,但还是连夜赶制花圈,以寄托对徐的哀思。她还特意把她珍藏的一张徐志摩的照片镶嵌在花圈中间。
两周后,林徽因写下了一篇散文《悼志摩》,发表在1931年12月7日的《北平晨报》上。
此时此刻的林徽因,已经无所顾虑了,一反多年的含蓄矜持,尽情宣泄自己的悲痛:
“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志摩我的朋友,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那一边没有阳光与人情的温慰”。
但是我前边说过最难堪的是这永远的静寂。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对这死实在太没有把握了。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有一点点光明……”
事实也正如林徽因所写的,在徐志摩离开之后漫长的时光中,每每想起他,林徽因都会感到“昏暗的苦楚”。
徐志摩走后第4个年头,林徽因又写了一篇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并发表在1935年12月8日的《大公报》上,悲痛之情丝毫不减当年。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
去年今日我意外的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
凝望着那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之深。只是,这种感情是否就是外界传闻的爱情呢?
我倒觉得未必。
事实上,林徽因深爱着丈夫梁思成,以及他们生育的一对儿女,她终其一生都用心守护着自己的家庭。
但这并不妨碍她将徐志摩视为“挚友”、“知己”。
林徽因和徐志摩身上有很多共同点:热爱诗歌文学、追求浪漫自由、崇尚个人理想……
有了这些基础,他们很难不成为知己。
都说人的一辈子,可能都遇不到一个真正的知己。这也许就是外界很多人不理解、以至于误解他们的原因吧。
林徽因也害怕流言的伤害,所以徐志摩在世时,她从不敢表达自己对这位知己的感情。
直到徐志摩离去,她才终于释怀,放下了那些无意义的克制,公开表达对徐的情谊,以及对他离去的悲痛。
林徽因写下的《悼志摩》,以及《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可谓字字泣血、句句戳心。
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恐怕只有林徽因才有发言权。
作为旁观者,或许我们可以选择从一个善意的角度,去看待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
甚至,从林徽因的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她忠于对梁思成的爱情,也不愧对和徐志摩的友情,这份真挚和坦荡足以令人敬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