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杨绛先生曾经给过一个非常智慧的回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告诉我们读书是解决许多人生问题的方法。 在小编看来,读书能让人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有更完整的灵魂和自我。「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爱阅读的人,既能抬头仰望星辰,也能低头看见自己,感受到脚下无数细小却蓬勃的生命。 在寻常状态中对世间万物的存在充满好奇与敬畏,它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 腹有诗书,却不张扬,这是我能想到最温柔的成长。 01. 读书的「有用之处」 小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笑话。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个小偷就在他家门外墙角等着。本想等他入睡以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 那篇短短的文章他始终没有背下来,最后小偷忍无可忍,从门外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当年老师讲笑话,结语是曾国藩虽然笨,可他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名臣。 然而,如果你读过《曾国藩家书》,你会了解到,这位名臣,居然曾因打了败仗跳河自杀。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会遭遇挫折,熬不过就是人生的无底洞,撑过去,才是人生的成人礼。 我们不再只了解到老师口中那个「有点笨但刻苦」的曾国藩,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在遭遇不同状态下多样的人格。 记得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培养抽离的能力,就是让我们跳脱出当下的认知。面对新事物,从而看事情看得更深远、更完整。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有用之处,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 02.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朗朗。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 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这位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的说话谈吐,让你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中国13亿人,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相加,平均每人1年阅读量连8本都不到。要知道,犹太人每年阅读书籍的数量达到64本。 或许是我们活得太着急,以至于没有耐心静下心来阅读。但我们希望未来的孩子们不是这样匆匆地长大,而是在他们成长的日子里,有值得让他们回味的好书相伴。 |
|
来自: 昵称6180399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