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红豆居士 2019-01-14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大的作曲家。他于1840年5月7日生于沃特金斯克的一个矿山工程师的家庭里,他的目前是以为音乐爱好者,经常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浪漫曲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柴可夫斯基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而音乐也越来越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逐渐孕育和萌发。他开始接触一些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而莫扎特、罗西尼等人的歌剧片段则使他无限地迷恋。他把它们深深地留在自己最美好的记忆中。

  1850年,十岁的柴可夫斯基进入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学习法律。虽然如此,他对音乐的热爱却有增无减。1859年,十九岁的柴可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到当地司法部门当了一名小官吏。1836年5月,他辞去官职,毅然投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并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担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


  柴可夫斯基作品中处处可以听到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呻吟或愤怒的控诉。他的音乐旋律极其感人,有时催人泪下,有时令人热情洋溢。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俄国只是分子不满沙皇统治的强烈愿望,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因此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的感觉。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虽然充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的苦闷与彷徨。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内容和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还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全盛时期(19世纪80年代),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独裁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许多晚期作品之中的,惶惑不安的情绪和感到希望渺茫的痛苦。这首作品是他创造的巅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