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为本的人文思考1

 钟家台 2019-01-14

以人为本的人文思考1

以人为本是人文的核心意识,通过“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体现出来。人文属于文化主观的东西,是大脑理性化之后的精神产品,“善”为核心,“仁”为本质,“爱”为作用,“和”为追求。以人为本,首先要认识人、知道人,弄清楚什么才是人、人如何生存、人的根本需要等基本问题。不知道什么是人,不了解人的生存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什么,就没有以人为本的文化。

按照进化论观念,人是猿猴进化而成的,和动物同宗。适应自然,人完成了形态的进化,有了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形态特征。形态差异是生物彼此区别的基本标志,是适应自然的进化结果。所有的生物形态,之所以是今天的样子,是生命之神因应生存环境,“适者生存”得来的,若没有生命之神,没有生命之气,就是已有的形态也不过是死亡的形态,在人,就不能称之为人,只能称之为尸,或者某某的遗体。以人为本的人,活生生的人才正确,尊重人、关爱人的人文精神,只有落实到活生生的人才有意义。

一、什么才是人

就常识,什么是人根本无须回答,每个人都知道,你、我、他都是人,但上升到文化层面就不一样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认识。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人的认识就大不相同。

西方文化中的人,大致有3种情况:1、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的人。《柏拉图对话录·菲都篇》、圣经《启示录》、奥古斯丁《神城录》,皆是把人划为两截,彼此分离,灵魂是灵魂,肉体是肉体,灵魂是理性所止之地,故善,而肉体是欲望冲动之源,故恶。

2、分等级,有的是人,有的不是人,或者有的是好的、高贵的人,有的是坏的、低贱的人,或者是用物质财富区分的人,奴隶主、资本家和奴隶、无产者。公元前427-32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最好的人是金子做的,次一等的是银做的,普通民众则是铜和铁做的。“汉莫拉比认为,为人或为奴是神决定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奴隶有'奴隶的本质’,而自由人有'自由的本质’,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只是本质的展现。”日本也有这种情况,如“日本人被教导说,天皇是日神诞生的”19世纪,尼采也还认为,“多数者应当只是为少数人完成优越性的手段,不可认为他们有要求幸福或福利的独立权利。他提起普通人,习惯上称作'粗制滥造的’,假如他们的受苦受难对产生伟人是必须的,他认为这件事就无可反对。”上世纪中叶《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乃至于21世纪的现在,这种意识还在一些西方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种族歧视、纳粹意识不时地沉渣泛起。

3、物质化、零碎化了的人。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把人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个类别,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这样的认识更加深入,人从四体液朝物质实在的形态结构转化,从器官组织,深入到了细胞分子、基因蛋白,人基本上被零碎化、物质化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原本怎么样,文化中的人就怎么样。如果要给人一个文化定义的话,很简单:具有人的形态的活着的生命体。这样的生命体称之为活生生的人,有呼吸、有饮食、有寐寤,有欲望、有思想、有情感,行走天地之间,来往社会之中,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五藏阴阳因应协调,以个体形式“自其然”地活着。

人的认识错了,人文就不存在了。人文的以人为本,是以活生生的人为本,不是体液为本,也不是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为本。人从进化成人之形算起,在天地之间“自其然”地生存了约300万年,这300万年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物质,没有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能有人吗?没有人。但要知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是科技文化对人的认识,是解剖分析人的肉体形态之后的主观结论,并不是人本身。在活生生的人,细胞看不见、神经看不见、基因蛋白等看不见,这许许多多内藏于活生生的人体内的细胞、组织等,相因相应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动皆动,一应皆应。在活生生的人,孤零零的器官、自行其是的细胞是不存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