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否熟悉清朝历史,大部分人不会对年羹尧这个名字陌生,他虽是人臣,知名度却不亚于不少人君,而他与雍正皇帝的关系也是很多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年少扬名,威镇西北,是雍正继位的功臣和心腹大臣,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从权力的顶端跌落至谷底,最终身败名裂。年羹尧的人生轨迹中,隐含着清代君臣关系的许多微妙细节。 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出生,字亮工,号双峰。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立下赫赫战功,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在大部分的清宫剧塑造中,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但事实上,年羹尧出身地位显贵的皇亲国戚、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他的正室是纳兰性德的女儿,继室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 年羹尧也自幼读书,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改庶吉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 清人萧奭所著的《永宪录》记载,当时还不到30岁的年羹尧对于康熙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感激涕零,在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到任之后,年羹尧很快就熟悉了四川通省的大概情形,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对他在四川的作为非常赞赏,并寄以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此后,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年羹尧也显示出卓越才干。康熙五十七年(1718),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这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年羹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抚远大将军、贝子允禵被召回京,年羹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 《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 雍正与年羹尧的主属关系是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所属的八旗部分被划给成雍亲王的雍正之后,严格来说雍正并不能完全控制年羹尧,在年羹尧的妹妹被康熙指婚给雍正后,他们之间才有了利益关联的纽带。正如《清史稿》所说,“雍正初,隆科多以贵戚,年羹尧以战多,内外夹辅为重臣”,年羹尧早期的发迹,更多的是凭借个人出众的政治、军事能力,雍正只是在年羹尧位高权重后才利用主属和亲戚关系将其拉入自己的集团。 此外,虽然年羹尧在胤禛即位的过程中起到了辅佐的作用,被胤禛视为恩人,但两人关系从建立之初就阴影重重,一方面,年羹尧与胤禵、胤禟、胤祉等多位皇子都曾有着密切的来往,难免让胤禛心生芥蒂,另一方面,年羹尧与胤禛的性格也不是协调:年羹尧少年得志、仕途平步青云、更多的是狂妄不羁;而雍正则是半生沉潜,一朝登基,城府深沉。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 当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年羹尧也成为手握权柄的大将军,两个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矛盾冲突更不可避免: 当年羹尧还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时,他不仅能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还可以直接参与朝政,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可随时上奏。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则更是频频与年羹尧交换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雍正当年给年羹尧的诏书中甚至又“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就是矣”“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一类的话。 然而一旦雍正下决心要“倒年”,他下手也十分决绝,通过朱批一对一地和大臣密切联络,挑拨离间,团结反年派,拉拢“关键少数”,一步步瓦解了年羹尧的军政集团。最终,雍正为年羹尧定下大罪九十二条。雍正说,这九十二条大罪,可判斩立决的,就有三十条之多。罪责之深,刑罚之重,也是清朝开国以来所罕见——拿康熙朝的权臣鳌拜为例,也不过定罪三十条而已。 由此看出,年羹尧实际上不是真正典型意义上的宠臣,年羹尧之死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功高震主”可以解释的,他与雍正的关系更多的是猎人与“走狗”的关系:狡兔死,走狗烹。 《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 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年羹尧虽然手握大军,却不可能造反:当时他指挥的军队构成十分复杂,不仅有满族八旗,还有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甚至当地的部落军队,这些军队分别从属于如西安将军、四川将军、陕甘总督、部落头领等等,他们只有调动指挥权,涉及造反,根本不可能指使的动,另外年羹尧是汉人,完全不可能指使满蒙八旗造反。所以,年羹尧之死更多是外患已除,本人又不知韬光养晦。 最后,以《清史稿》的原文结尾,“羹尧自代允禵为大将军,师所向有功。方且凭藉权势,无复顾忌,即於覆灭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圣所诫,可不谨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