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史释疑]雍正即位老十四不满,手握重兵却不敢造反,没有嫡系军队是硬伤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2-04-14

文图/读书悟道君     2022-04-14 20:50

雍正继位的时候,老十四胤禵虽然头上顶着抚远大将军的名号,手上也握着20万大军,但这都是表面现象,其实内部一团糟。但凡有反攻的机会,他与八爷党都不会放过,毕竟他们都不是菜鸟。

那么,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来自年羹尧的掣肘

康熙中后期,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储位之争,这场争斗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核心事件是两废太子,在这一过程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反太子集团迅速崛起,笼络了当朝各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但是胤禩并没有占到任便宜,反而在康熙的强烈打击下,最后彻底失去了储位的竞争权。

胤禩退圈后,庞大的八爷党集团急需寻找一位新的代言人,尽管胤禵与胤禛是亲兄弟,但两人关系很一般,反倒是胤禵与胤禩走得很近,甚至敢在康熙动怒的时候为胤禩说话,反而赢得了康熙的赞赏, 于是胤禵就被定为新的团宠。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这两位熬过第一阶段的皇子也得到了康熙的青睐。自此,储位斗争也进入多头混战的第二阶段。

胤禩被康熙无情打压,而胤禵却是圣眷日盛。随着清廷与准噶尔在西藏战争的打响,胤禵以贝子身份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进。

胤禩西征对于大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准噶尔控制整个西藏后,不仅与西藏毗连的青海、四川、云南受到威胁,而且如果准部一旦控制了黄教,就可借此煽动笃信此教的蒙古诸部脱离清朝的统治,进而破坏被清朝视为统治基础的满蒙联盟。

因此,在康熙六十年前后,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胤禵一战成功,皇位非他莫属,当然八爷党集团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那些王公贵族、八旗大臣等各路闲杂人员,都纷纷将自家子弟送到胤禵军中做事,提前预定未来的前程。

对于胤禵的高热度,身在京城的雍亲王胤禛也没闲着,他也布了一个局,而这个局的关键人物就是年羹尧。

年羹尧既受到康熙的高度信任,又是雍亲王的门下,同时还是胤禵大军的后勤总调度。于是,年羹尧的一举一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年羹尧, 胤禛和八爷党集团都进行了拉拢。年羹尧与八爷党集团的互动也很频繁,比如他会给胤禵送钱,胤禵也有赏过他一件蟒袍。胤禟曾托年羹尧多照顾一下他在川陕的亲信,为此送了年三四十个西洋款的小荷包。

但相比之下,年羹尧与胤禛之间的关系更为稳固。他们除了是主属关系,还是郎舅关系,再加上胤禛的驭人之术连哄带吓唬的,将年羹尧拿捏的得死死的。

年羹尧当时作为川陕总督,长年在西北,他的影响力也是不容质疑的。在康熙六十年五月,离京外任十二年的年羹尧回京述职,以川陕总督之重与康熙在热河行宫交流了二十六天,交流内容也很广泛,从军务到地方事务,再到河道漕运等事,而且极有可能也提到了他与胤禛、胤禵之间的关系。最后,康熙对他下了一个结论“朕再无疑尔之处,尔亦不必怀疑”。

由此可见,康熙对年羹尧的看重,以及他所处的位置对未来皇位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且对于胤禵最致命的地方在于,胤禵大军的军需供给,主要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筹措,就此一项便等于卡住了胤禵的命门。

缺乏嫡系军队的“空壳将军”

胤禵西征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局限于军事方面,而且还涉及解决当地王公矛盾、宗教和民族纠纷,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以及对地方官员的管理等诸多问题。

不过,作为三军统帅,胤禵还是非常合格的。对于这些问题他都处理的比较妥当,确保了西征之役的顺利完成,成功收复了西藏,之后率师驻甘肃,进抵吐鲁番,准备进军伊犁,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康熙驾崩时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老十四胤禵还远在西北,为了大清江山与准噶尔对决。但实际上早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时他原本已经回到了京城,那为何他又被二次外派了呢?

对于胤禵此次回京又折返,胤禛的解释是,康熙故意将其遣出,给自己滕地方。而对于八爷党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他们自己争取的结果。

胤禟就担心胤禵留在京城,一旦没有了西北之功,他们手中就没有了筹码。于是,八爷党都把重返西北看作是进一步巩固威望、谋取储位的好机会,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康熙没有熬到胤禵完成任务回师的那一天。

所以,从如今看来,这是一个失败的策略。如果他在康熙六十年回京后,不再外出,或许夺位形势会有所不同,但结局可能也是无可改变的。

因为身在甘肃的胤禵,在名义上是三军主帅,作为一位综合型的领导执掌重兵。但实际上由他统率的军队成分十分复杂,其中囊括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八旗、绿营军队,以及蒙古、西藏、云南各地的部落兵。

对于这样不同来源的兵种,他们本身有着自己效命的主子,如八旗军有西安将军,绿营兵有川陕的总督、提督,各部落兵又有本部落的王公、土司。

这样一来,对于胤禵的情况便是,他们只是临时形成的上下级关系,对外作战时可以统一听他调遣,但是一旦要他们去造反,这些部将的意见不会统一,更不会为此搭上性命。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本达不到亲密到以性命相交的程度。

当然,胤禵也有自己从京城带来的嫡系军队,但数量太少了,仅几千人,而且这些人的家属都在京城,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家属就好比是人质,因此,嫡系军队也是顾虑重重。

再加上年羹尧对他的掣肘,他这个“空壳将军”也只能感叹命运的捉弄。

胤禛官方式的制衡

康熙驾崩后,雍正登上大宝的第二天便对西路军务下了一道旨,主要要点有:

第一,因遇皇考大事,十四阿哥允禵必须回京奔丧。

第二,在军务上,将大将军印交予延信,并与年羹尧共同管理西北军务。

第三,雍正给予了年羹尧充分的信任,赋予他“或驻肃州,或至甘州办理军务,或至西安办理总督事务”的便宜行事之权。

年羹尧也不负新君的期望,稳住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允禵,确保了抚远大将军印的顺利交接,以至于允禵最后只能孤身一人踏上了回京的路途。可想而知,允禵心中的苦闷与愤怒月多大,怪不得他会“摔牌骂骰子”。

在当时可以继任大将军的后备人选,除了年羹尧,还有就是西安将军、贝子延信。他是肃亲王豪格一系的宗室子弟,其兄延寿还是年羹尧的前任门主。而且延信的战功远在年羹尧之上,但终究因延信不是他的嫡系门下,而更为关键的是,延信与八爷党的人关系也不错,所以,最终只能将其排除了。

不过雍正在处理这件事上,还是遵循了清朝初年的惯例。在清初,但凡重要的战争,都会有皇子、宗室王公领兵的传统,就算宗室中没有大将之才,也多由宗室挂名主帅,主要起监督作用。

雍正在召回允禵时,也遵循了这个传统,将抚远大将军印交给了身为宗室的延信护理,并以年羹尧协理,但赋予了年羹尧更大的主动权。

因此,从官方的角度看,雍正的旨意合情合理,允禵也没有拒绝的借口。

综上所述,老十四虽拥有20多万军队,但对于造反,他也只能想想罢了,现实条件完全不具备起兵的可能性。

内容来自搜狐网>历史板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