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56~60章),建议永久收藏!

 棋石乐1 2019-01-15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56~60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原文: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义:此章教人无贪无求,知止知辱的意思。道原无道,强名曰道;道原无知,强以有知;道不行功,强以有为。道原天地之理,道原人生之气。知者实无所知,此为真知,真知无可说,谓之“知者不言”,这就是道了。言者,或说何处下手、何处采丹、何处结丹,不听天然,强以意取,此非道矣。如此之人,毫无知道,是谓“言者不知”,真知者坐若山,行若轮,时时不放,内固以塞其兑,外固以闭其门。内外真固,常挫其有为之锐,不知不识,以返其本。柔和以随其自然,内外柔和,无心意之纷,则以“知者不言”解之。一气贯通,内外贞白柔和则慧生,慧生则光明万窍诸经络通透。空无所空,有无所有,谓之“和其光”。自以为一,天地四时八节,无不合之,常存天地间。无我,我无天地。呼之以牛,我以牛应之;呼之以马,我以马应之;水溺火焚,不能动其心。这等人才讲得“和光同尘”。和光是慧生内外,同尘是窍窍光明,一气周流而无隔障者也。内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无穷,而复返于一,归于混沌,是谓玄同。如此地步,不可得而亲之,亲之意存而归于有;如此地步,不可得而疏之,疏之入于顽空;如此地步,不可得而利之,利之贪得,反伤其元;如此地步,不可得而害之,害之欲得,反枯其精;如此地步,不可得而贵之,贵之骄心生,终不能成;如此地步,不可得而贱之,贱之退心起。空闻至道,闻道者,不亲而亲,疏而不疏,不利而利,害而不害,不贵而贵,贱而不贱。如此者,故为天下贵。才为“知者不言”之至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乎?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释义:此章教人归静,无使精魂搬弄而伤其生。以正治国,正其心,诚其意,我自安然。静极景生,无不照察。如天之清极,风云雷雨沛泽天下,此乃天之奇,景现是人之奇。兵者,意也;以静治兵,则兵良,不害于民。总而言之,无意气醇,无不贯通;有意气积,无病不生。“以奇用兵”,去意而已。天下者,身也,以无为治身,则长生不死。吾何以知其之然乎!譬如以静修真,真何在也?以无为言道,道何存也?故“吾何以知其然乎?”此句解作个修身不知道看。“然”字,指道而言也;太上真道,不知何道,是为大道,故以清静修之,以此然也。世人讹传,误人多矣。误人者,讲后天一气,即下数句是也。“天下多忌讳”,清静而归于有。忌讳者用情、用意是也。则民弥贫。民者,气也;贫者,绝也。用意用情,气绝早亡。何也?心意耗气故已;已者,死也。民多昏,因意所害。故奇物多起,滋者,念也。随他以意搬弄,则念起而随之,于气多有效也。人故娱之。殊不知取死之道也。“法令滋彰”,法令者,后天气路的规矩何起?何行?何住?如此行久精耗而真一散。后来路熟,不能丢去,“盗贼多有”而伤身也。真修者,切宜戒之。盗者,心也;贼者,意也;搬弄久,我不能为主死日近矣。故圣人戒人有云:“我无为而气自化”。无为知妙真一。听其天然,则行止自然,合天之度。“我好静而气自正”。静之至,情之极,清静至极,一气贯通,周遍天下。江海河汉,无不流动,故天地能长久。人效之,岂不道也?无事无欲,则民朴,而风化淳。去心去意之谓也。常清常静之谓也。此是太上苦心。一一教人无为修身,有为气化,化而返元,归之于空,此章之意也。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义:此章教人混沌养真,杳冥养神的意思。修真以柔、以弱、以无、以空。虚则灵,空则明,其道也。常常闷闷以无我,“闷”字,关防我心,为道之要。其气也,通贯融和,心无主也,谓之醇醇。政是道,民是气,道和于气,气和于我,忘我合真,始为政也。察察者,惺惺之谓也。我能惺惺,我即为心所使,不能关防也。其气散而不和因有心也,而道不成,故有祸福兼行。祸者,因福而至,福者,防祸而得,祸福兼至,在于心也。我能防此一块肉,无求福之心,其祸无门而入。我能惺惺常住,求福而返招祸也。如此推之,孰能明至极之道哉!惟无可以为天下政也。我有淳化之风,感动其民,则民无不归我之化。政若施于有为,好奇之心无不招祸,我能空洞善根,常常关防,不放半著。其德无不合天,无心之谓也。非道而何,我若修有为之言,好胜之心,生于妄念,则妖见矣,求福而祸随之。我无奇,我无妖,只闷然而不放,气通天下,水流九洲,湛寂真常。若迷其心,则我之气无不混然,而民迷。常常握固之久,而道成矣。是以古之修道圣人,坚刚其志,而不割动丝毫,志不移也,谓之“方而不割”。清心静意,常守其神,外不能动我之情,生死寄之于天,身形忘之于地。我不在天地间,天地未尝生我,亦未尝死我。清静廉洁而不刿。刿者,碎割也。言其我成一片,不能分也。直立不斜,秉空性而不倚,虚我神而不摇,常常诚之正之,而不肆。肆者,放逸也,言其我常关闭防闲,而不使出入,久而不肆。光者,性生于内,我常收藏幽密之室而不耀;方者,道之机也;廉者,道之统也;直者,道之体也;光者,道之用也。全此四者,无道不成。关防心意而心意醇醇,惺惺放纵而真元缺缺。泯心、泯意,非道也,而又何求?意绝气生,意至气止,意寂气胜,无意而气和,冲满天地,照彻乾坤。如此者为政闷闷矣;意者:心之苗;情者:心之根;念者:心之发生;绝心而意泯,忘心而情寂;空心而念无。为道者:可不闷我之心而妄求至道,其道远矣。嗟夫!欲学闷闷者,自求真心,忘其血心,而道成矣。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原文: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此章尽性以俟命的工夫。治人者,治己之神。纯一不杂,念念归真。绝妄远思,清其内而心死,静其衰而意亡。神魂守舍,铅汞交加,听其天然。周旋于内,身与天同,气合日月,运用亦是周天之度,身形皆同湛寂之体,此乃治人也。事天者,清虚穷极之谓也。轻清而上浮,虚之至也。包罗万象,无不含容,穷之极也,谓之事天。人能治人事天,无他,莫如啬足矣。啬者:俭也;一俭则易于虚,易于空,易于无。俭则妄念不生,妄念绝而心死,则不耗其气也。“夫惟啬”,是谓早复其元,习静而气足。德者:道也。早能回其心意,静内潜修,反复元阳,不耗真一,谓之'重积德'。若能如此重积,乃德则金水流通,先天到而无处不克,百脉万窍无不通连,而成一个空空洞洞的大光明窍矣。到了无不克时节,就入了湛寂之乡,无人无物的田地。反不知其道之所以然者,空之至矣,则'莫知其极'。空之极,我不能知,极中又生有矣。'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者,就是静极方见无影无形底虚无矣。不静不能知,不静极不能见,。静极见者,是有国矣。有了此个,则真一自投,不待意为者也。意至复灭,意尽复现,真一来投,则有母矣。其中生化之机,口不能言,惟有觉照。有母方能生化,生化不绝,我用就无穷,常生常化,内有天机,中合道机,我明玄理,听其自生自化,不耗于外,常固于中。可以长久矣。长久者,只要深静其性,固生其命。性根命蒂,从虚而入,从有而生,从空而成,生生化化,其用无穷。如此,可以视长久之道也哉。治人事天,岂外此乎?总不过著而不著,不著而著,虚虚实实,生化之机,玄妙无穷而道久矣。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而归焉。

释义:此章去心之谓也。大国者,身也;治者,虚也,空也。虚生明,空生慧,虚极空极,阴阳合一。治身以虚空为主。不要顽空,而要虚空。虚有存,空有具,如此“若烹小鲜”,言其虚空易得也。莅者,到也普遍也。周流世界,无不贯通。一团真一之气,一块乾健之精,通身化而为炁(气),性抱命,命孕于性中。休作释氏顽空。而道家一一有具。释氏“去身存性”,道家“化身养性”,皮囊化为一气,聚散无不有身。身若去而我何存,道家如此之妙,如此之玄,人有魂、魄,魂魄各一。故为人。魂魄合一,故为仙。魂魄不虚,故为鬼。魂魄能空,故为神。“其鬼不神”,我无心而鬼难测,故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天地不能度我,而况鬼乎?“其神不伤人”,神者,虚也,空也。虚空为实,灵灵为神,故不伤人。人者生也,神灵乃得长生。故无害也。“非其神不伤人。”杳冥湛寂之中,神不知为神。而我亦不知为我,故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以无心立脚,亦无意下手,心意窈然,故圣人不能伤人,如天地久也。神也,我也,神我合抱,入无寻有,有中返空,两无隔碍,俱不着于有,若存若亡之间。一气贯通,而周遍天下,至道至德,交感为一。同归于无极,以入玄玄之境。同归上清之乡。治身之要,虚空见矣,故德交归焉。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智慧经典!祝愿打开这篇文章的朋友,祝您时时幸运降临!天天顺意亨通!年年福满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