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身换血三次、切除子宫,这部9.5神作越看越糟心

 桃子的图书馆zt 2019-01-15

“生命,这个星球上最惊心动魄的创造。”

人们年复一年地纪念,只为回顾迎接新世界的那天。

庆祝的喜悦,或许总让我们忽略:

这一天,有人如释重负,也有人如临大敌。

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1723万,千万个产妇,在面临考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承担了上海40%的危重孕产妇抢救任务。

先天性心脏病、高龄、肺动脉高压、脑部积水......这里的产妇或多或少,都患有妊娠禁忌症。

可冒险生子,仍是她们的选择。

豆瓣评分9.5,让无数人泪奔的《人间世2》,如实记录下这些母亲九死一生的生产经历。

1

全身换血三次

也要拼来一个儿子

产妇林琴,已经38岁了。

尽管有了两个女儿,但她还是希望能生个儿子。

2015年,林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她一度面临产后抑郁。

为了要儿子,她还是义无反顾怀了三胎。

这是她第三次剖宫产,除了高龄,她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

林琴的胎盘长到了子宫下端的宫颈口,是凶险性前置胎盘。

生出孩子和剥离胎盘的过程,相当于把大树连根拔起,极易引发大出血。

而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后出血。

不仅是林琴本人,医生们也要经历一次考验。

皮肤、脂肪层、前鞘、肌层、腹膜、子宫浆膜层、子宫肌层,要经过整整七层,才能取出孩子。

手术进行,医生打开林琴的腹腔发现,胎盘已经长到了子宫肌层里。

这种情况下要将胎盘从子宫中剥离,大出血几乎无法避免。

果然,林琴产下男婴后,仅仅10分钟,就出了3000毫升的血。

一个成人的正常血量,也只有4000毫升左右。

更棘手的是,涌出的血流根本止不住。

医院火速给家属下了告病危书,拯救林琴的唯一办法就是切除子宫,彻底端掉出血点。

林琴的丈夫嘱咐医生,“真的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切掉)”。

尽管没那么情愿,但事关妻子生死,他还是签了字。

林琴出血状况丝毫没有缓解,为了保住她的命,医生最终切除了她的子宫。

整场手术,林琴一共出了10000毫升的血,相当于体内的血换了三遍。

生与死,仅一线之隔。

产后的林琴,躺在病床上亲吻儿子。

回忆三次生产经历,她感叹:“其实我觉得还是做男的好,就至少不用遭那么多罪。”

儿子承担着一家人的欣喜,母亲只能一个人负担痛苦。

妇产科主任林建华有时也很无奈,“从理智的角度,我们医生会劝她,你这个怀孕的过程会非常危险。

但是有相当多的女性,她是非常坚定的。”

林琴的坚定,有自己的固执,更少不了周围人的潜移默化。

家里有重男轻女的意识,所以即使拼了命,她也要怀三胎,生男孩。

林琴,也只是做了符合别人期待的事。

2

先天性心脏病

也要为孩子拼命

“这些拼命都要生下孩子的产妇,很难说是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赌博。”

产妇吴莹,一直认为,“人生要是圆满,就是有个孩子。”

25岁的她,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怀孕生子,会让她的心脏超出负荷,危及生命。

全家人轮番上阵劝说,可吴莹就是不听,在医院里一直哭闹。

结婚两年,经历两次流产,这是她第三次怀孕,所以她死活不肯妥协。

明知风险,她还是决定,“我愿意拼一把”。

因为这个决定,她自己、她的家庭、她的医生……

都无可奈何地和她一起,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生子之路。

胎儿一天天长大,吴莹的心脏负荷越来越重。

为了她的生命安全,医生林建华决定为她提前进行剖腹产手术。

再往后拖,吴莹的危险会一天大于一天。

一家人可能都要接受一个最坏的结局:胎盘出来的瞬间,血压急降,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紧接着是恶性心率失常,心脏乱跳,最终失去生命。

手术前几小时,一直淡定的吴莹,和爸爸通话时突然哭出声,“我害怕”。

可吴莹担忧的,不是自己的生命。

而是害怕胎儿感染,发育不好。

躺在手术台上的吴莹,眼泪难以抑制地溢出眼角,拳头死死紧握。

医生也跟着紧张,胎儿一旦拿出,吴莹体内的血液循环会发生极大的改变。

她原本脆弱的心脏,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如果血压控制不好,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家人在手术室外也度日如年,丈夫看着妻子受苦,非常后悔:

“不要有一点点幻想,绝对是不可以怀孕的,不要拿命去赌。”

可现在后悔早就为时已晚,妻子还是躺上了手术台。

命运的赌盘,已经开始转动。

剖腹产手术顺利,吴莹诞下一子。

这个她拼着命送到世界的孩子,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七个多月,仅1005克。

上半场,胜利站在了吴莹这边,但更艰难的还在后面。

吴莹第二天就醒了,各项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血氧饱和度只有81%(正常在95%以上)、且仍在下降的吴莹,将面临的可能是血压下降,心率加速,甚至死亡。

这个家庭还没感受到孩子降临的太多喜悦,就立刻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吴莹的妈妈忍不住哭泣。

丈夫作为主心骨,强忍悲伤。

可下一秒,也忍不住抽泣起来。

吴莹爸爸给病床上的吴莹看了孩子的照片,她瞬间难以自已。

眼泪止不住地流。

宝宝被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和母亲,相隔不到100米。

可吴莹,没能亲眼见上他一面。

在重症监护室第八天,她的血氧饱和度降到59%,肺部出现严重感染,体温也升到了39.4℃。

哪怕医院集中了全院最顶尖的力量,用尽各种方法抢救;

哪怕丈夫一直在她耳边说“你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哪怕还有未亲眼见过孩子的遗憾;

吴莹还是没能挺住。

孩子,出生便失去了母亲。

吴莹家人说着:“这要是一场梦就好了”,“你怎么不听话呀,我的莹莹”……

一条生命降临,另一条生命,却只能永远地离开了。

3

五次尝试试管婴儿

失独母亲高龄产女

42岁的应贤梅,是一位英雄母亲。

儿子刘杰是名消防战士。

2014年,上海某住宅发生火灾,刘杰在救援过程中被气浪从13楼推落,不幸身亡,年仅20岁。

逝子之痛,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创伤。

儿子没了,两个人生活的重心也没了。

很长时间里,夫妻二人都处于相对无言的压抑状态。

家人劝他们抱养一个小孩,但丈夫觉得不是亲生的,没有血缘。

摆在前面的路其实不止一条,但他们选择了最危险的一条。

他们开始尝试做试管婴儿,这个过程,很难。

演员张庭曾回忆做试管婴儿时,三年内打了1000多针,还因此在产后患上抑郁症。

扎针,促排、取卵……这样的长期折磨,应贤梅同样没少体会。

她先后做过四次试管婴儿,全部失败。

身心都受到极大伤害,几近绝望。

2017年,第五次复查,终于成功。

看到跳动的胎心和婴儿四肢,应贤梅激动地和医生拥抱,“太不容易了。”

连医生都要落泪,“我做医生,从来没有这么有价值感。”

应贤梅哭着告诉身边人,明年正好是我儿子的本命年,他也是属狗的。

产妇的煎熬是漫长的,怀孕成功只是第一步。

生产前,应贤梅肾结石发作,加上妊娠反应,疼得她面色蜡黄。

好不容易熬到生产日,经历宫缩阵痛8个小时,孩子没有一点要出来的意思。

作为高龄产妇,应贤梅明显体力不支。

丈夫说她从不是怕痛的人,但这次眼神都直了。

因为太痛了,“比死还难受。”

经历五次试管婴儿的折磨,十几个小时的生产。

应贤梅终于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刘梦湲,有“梦圆”之意。

小梦湲一出生,就备受宠爱。

满月生日上,医护人员给她准备了蛋糕。

刘杰的战友,送给小梦湲一件迷你消防服。

“直面伤口,才能彻底治愈伤痛。”

儿子去世后,一直不敢到消防队的应贤梅夫妻,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了刘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小梦湲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希望。

用分娩的痛,抵抗死亡的痛。

用生命,抚慰生命。

4

女性的价值

不该只由生育赋予

林建华医生说,“生育是个快乐的事情,但其实作为产科医生,每天看到的是很多命悬一线的事件。”

女人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承担或多或少的痛苦。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孕产妇死亡率19.6/10万(每10万个死于生产过程的死亡人口数为19.6)。

稍有不慎,就是命悬一线。

对高危产妇来说,风险尤甚。

根据卫计委数据,高危产妇比重逐年增加,2016年为24.7%,相比20年前增长了3倍多。

然而,在生孩子面前,很多母亲宁愿“拼命”。

吴莹去世后,林建华医生和同事们再一次强调,“真的要反复谈,往死里谈。”

对于像吴莹、林琴这样的高危产妇,医生的态度一直是完全的反对,她们绝对不应该怀孕。

但林建华也知道,生与不生,他们做不了主。

产妇们不是不知道风险,可“道理我都懂得,但命是我的,我决定要这个孩子。”

只要能顺利生下孩子,母亲们似乎付出再多都觉得值得。

孕妇饶美玲,脑部有严重积水。

生孩子前必须先做一个颅部手术,可她几十年从未剃过短发。

为了生孩子,她也妥协了。

杨彩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为了能和丈夫有个后代,还是打算冒险生子。

在她看来,一个女人不生孩子,人生就会不完整。

女性享有生育权,是否生产都是个人选择,不该被指责。

然而现实中,女性看似可以自由支配身体,实际却没有那么简单。

自己的选择,少不了周围人的裹挟。

最可怕的,是女性在观念上默认了自己的生育角色。

所以才有人担心:如果我不能生小孩,你会跟我离婚吗?

作家Christen Reighter选择做绝育手术时,也遭遇了诸多责难。

周围人反复劝说,连医生也想要推脱:

“你一定会后悔的。”

“你征求丈夫的意见了吗,你的爸妈同意吗?”

Christen Reighter在演讲中说,她身边总会出现一些声音,当你拒绝生孩子时,就会有人指责,“你真自私。”

人们习惯把女性和母亲的角色混为一谈。

却忽略了吹捧母职的声音背后,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漠视。

Christen Reighter鼓励女性,“你决定拥抱或者放弃为人母,和你的价值、作为配偶、成人或女性的身份毫不相干。

在母职背后绝对有一个选择,是属于你的,仅属于你。”

新生儿来到世界的第一声啼哭,和父母肌肤的第一次接触,都足以让人感叹生育的美好。

但在接受这份美好前,产妇更应充分知晓的,是那些看起来并不美好的风险。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天约有1000名女性,死于和妊娠、分娩相关的可预防疾病。 

不止生理上要面对风险,心理上也要承担压力。

西北大学做过一项调查,有1/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

当我们讨论生育,不是争论要不要生,而是女性应当自己决定要不要孩子。

这不仅是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更是对另一个生命负责。

拼死生下孩子,却让子女一出生就失去母亲,这样的母爱称不上伟大,更不值得被鼓励。

生育不应该是草率决定,在周围人压力下做出的选择。

经过认真思考、出于本身意愿的生育诉求,可能才是生育更本真的价值和意义。

不管经历怎样的挣扎和哭笑,每个生命都应该被珍惜,每位母亲都值得被尊重。

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参考文献:

[1]栗征.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12).0

[2]《在中国,每4个产妇中就有1个是高危产妇 |有理数》[N]. 新京报,2018-08-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