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地蓝消炎制剂说明书 说起蒲地蓝,很多宝妈并不陌生,小宝宝感冒、发烧,此药经常派上用场。早先,记者查询了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蒲地蓝消炎片,说明书上【不良反应】和【禁忌】项均写着“尚不明确”四个字。就在几天前,蒲地蓝说明书有了新的变化。 蒲地蓝消炎制剂处方药说明书修订要求 【不良反应】项应包括:该制剂有以下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乏力、头晕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禁忌】项应包括: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应包括:1.孕妇慎用。2.过敏体质者慎用。3.症见腹痛、喜暖、泄泻等脾胃虚寒者慎用。 有专家指出“这次药监局对蒲地蓝说明书的修订,并不是说这个药不好、不能用了,丰富了详细介绍,更多是考虑到用药安全问题。” 其实对于真正的中医人,看起来也许是那么的(咳咳),前几天少谦发了一篇文章一言不合就用苦寒药物(谈寒凝少阴型慢性咽炎的治疗)读起来很有感触,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我们中医特有的一种退热方法,“甘温除热”法。 准备好了吗,我们来看看邓铁涛大师怎么说~ 内外伤辨惑论 甘温除太热乃李东垣先生一大发明。《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先生第一本专著,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法治一切发热之证,认为流弊很不小,为了补偏救弊乃著书以活人。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是怎么说的,他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虽然700年前没有体温计,但从李氏这段文字来看,其所指之发热,是高热,不是低热,更不是自觉之发热明矣。 至于此种发热之论治,《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说:“脾胃气虚……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温。”从上述引文,可见李氏所指之大热,以白虎汤证为对照也,为了区别于白虎汤证,故不言壮热而称之为大热耳。若以体温计测之则可称之为高热,亦包括们之壮热、久按热减之中热一类因虚而致之发热。 当然,甘温法亦可以治疗自觉发热而体温计测之无热及低热之属于脾胃气虚之证者。 高热病例 例如万友生大夫曾治一李姓患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大叶性肺炎,高热达40℃以上不退,白细胞降至0.6×109/升,经用各种抗生素和清肺解热中药无效。 患者高热而多汗,肢冷背寒,面、唇、舌淡白,精神萎靡,声低气细,恶心厌食,咳嗽,胸痛,吐血痰,脉虚数甚。 万大夫投以补中益气温加减方:黄芪、党参各50克,白参、白术各15克,西洋参、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各10克。 2剂服后体温降至38.7℃,复诊守上方,柴胡加重至15克,更加青篙15克,继服8剂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大为好转,惟仍咳嗽、胸痛、吐血痰,三诊守上方加入桔梗、积壳、橘络、丝瓜络、紫苑、款冬花等药,更进20余剂,复查胸片示肺炎全部吸收,血象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症缓解。 本例身大热,体温高达40℃以上而多汗,肢冷背寒,面唇舌淡白,精神萎靡,声低气细,现象热而本质寒,病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气虚,虽然兼有肺热灼伤阳络之症,但治病必求其本,故投以补中益气汤方解决主要矛盾,气虚发热证解除了,肺热灼伤阳络之症也就迎刃而解。 对于虚实夹杂证,采用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剂以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而辨证加减。 对于气虚与实邪兼挟之发热,并非单纯虚热者,治疗除了甘温益气以外,并不排除配合苦寒药,这也符合东垣补中益气加减黄芩之类法。 因此甘温除大热法,其用方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温,不少专家还选用了升阳散火、升阳益胃、黄芪人参汤、归脾汤、四君子汤以及桂附八味丸引火归原法等等进行治疗取得效果。 东垣在补中益气温方后加减多达25条,足以示人辨证加减之重要。 说起甘温除热法,前段时间用过一次,是一个小朋友,主证是眼屎多,吃了很多药也不好,爱吃米饭不吃菜,大便很久也下不来一次,脉弱一些,因为当时看老师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儿童发热效果很好,于是我也开了一个补中益气加菊花,白术多用一些,其他量不大,5付。 服药后眼屎一天天变少,5付药吃完,早晨就基本没有眼屎了。 ——腾艺临证一得 总而言之,甘温能够除大热,实践已经作出检验,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 中医老铁们所载方药、中医感悟,虽非神妙圣法,却也是笔者临床亲试,或名师经验,不敢妄言。抛砖引玉,图阅读者有所收获,也希望老铁们不吝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