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鳌拜对施琅用而弃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后,出言更加恶毒

 思明居士 2019-01-15

向敬之

康熙元年七月戊戌,施琅由同安总兵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八年前,他是作为郑氏政权直追猛打的叛逃者,投效敌国,掌握的军事机密也就是他的投名状。

但是,由于执掌皇权的顺治帝对他兴趣不浓,也就长期闲置。顺治死后,以辅政大臣之名进入最高权力机构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都属于鹰派人物。除苏克萨哈外,索尼等两黄旗大臣,曾经面对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淫威,誓死不屈。苏克萨哈也曾坐镇湖南,多次击败投效南明永历帝的张献忠猛将刘文秀。此四人主持大清军政,哪还怕小打小闹玩袭扰战的郑成功、郑锦父子。

他们力主对台武力征服。

都说鳌拜对施琅用而弃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后,出言更加恶毒

《康熙王朝》四辅臣剧照

就在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的十四天前,四辅臣责成兵部会同兼管户部的内国史院大学士苏纳海、吏部尚书车克迅速议定组建浙江水师和福建水师衙门方案报批。四辅臣的指示是,两处各设提督一员、总兵二人,统兵一万。

浙江水师的主要任务,为防守和迫降南明兵部左侍郎加尚书衔的张煌言,即写了十首《建夷宫词》,嘲讽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那位著名的舆论战高手。

而熟习海务的施琅,则专司台湾郑氏政权,并被升为右都督。这是清沿明制的旧军职,意在将水师提督进行高配,以示朝廷的重视。

随即,施琅遣军击败郑锦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上书清廷,要求乘胜进取,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虽然得到了四辅臣的支持,施琅被封靖海将军,但他多次为复台上书献策,如何打击据守台湾的郑氏家族,都没得到朝廷的反应,甚至被裁汰水师提督,调北京任内大臣。

都说鳌拜对施琅用而弃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后,出言更加恶毒

《康熙王朝》鳌拜威逼康熙

四辅臣时期,鳌拜把持朝政,主持军务,主张对台用兵,于康熙三年命施琅统领水师,前往征剿台湾郑氏政权,但三年后,又在施琅所陈的《边患宜靖疏》上批示:“渡海进剿台湾逆贼,关系重大不便遥定。着提督施琅作速来京,面行奏明所见,以便定夺。其施琅之缺,着施琅自行择人暂令代管。兵部知道。”(施琅《靖海纪事》卷上《边患宜靖疏》)

施琅被召入京师,授为内大臣,编入内务府镶黄旗汉军。

鳌拜改变了对台策略,要对郑锦进行招抚,施琅虽有收台之志,却迫于权势而无可奈何。

施琅《靖海纪事》卷上有时人曾炳、林麟焻叙言为证。

曾叙云:“公时以内大臣奉朝请,即慨然有澄清之志。每蒿目时艰,歔欷扼腕,声泪俱下;忠孝之性,其天植也。时吾闽先生人士在都者,群诣公,私请平海方略。公指画明悉,凡征战机宜,以及绝岛巨浸、险阻厄塞之处,如列诸掌。盖公自其先任楼船,则已熟察环海形势,疏论寇可灭状,因诣阙痛切陈之。当事将为息边之计,持抚议;疏寝不行。公既留宿卫,逆知鲸穴未捣,终当为边患,寝食燕处,未尝一日忘歼贼也。”曾氏为翰林院庶吉士,候补主事,与施琅有交往,在等待实缺的同时,难免与被闲置的施琅把酒言愁。

康熙九年成进士,曾于二十一年授任副使敕封琉球国王的林麟焻,则对施琅赞誉有加,称他“惟天下之大智,然后可任天下之大事;惟天下之大勇,然后可成天下之大功;亦惟天下之至仁,然后可以承天而有其事与功”。这是对他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激赏,但也专门提到:“方公之议伐郑也,天下有从而疑之者矣。匪惟疑之,又有从而阻之者矣。”

阻止他的,是权倾朝野的鳌拜,还是急欲掌权的康熙,且不好说。毕竟曾炳说:“皇上稔知公智勇,威望素着,特简公南征之钺,得以便宜行事。”那么偃旗息鼓的罪责,也只能是被扳倒的大恶人鳌拜独自承担了。

施琅被安排在侍卫处任职期间,仍矢志复台报仇,宿卫京师,却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康熙对三藩用兵之初,甚至长期忘记了施琅为不可多得的武将。

康熙对台,支持了和硕康亲王、正南大将军杰书提出的“当内徙边海人民,坚壁清野,以待其困”(康熙《御制文一集》卷九)的建议。

而对施琅,康熙将他雪藏了。

都说鳌拜对施琅用而弃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后,出言更加恶毒

《康熙王朝》姚启圣、施琅剧照

十多年间,施琅的日子过得很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

有人将此事,归罪于鳌拜的打压,这是不对的。

康熙与施琅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尽管施琅的房侄孙施葆修在《重刊靖海纪事序》中说:“我先靖海将军靖海侯襄壮公祖伯……及受圣祖仁皇帝特达之知,由闽省水提军门召授内大臣,侍直禁庭十余年,君臣相得之乐,有非他人所能喻者。”但是,还是有人说康熙对施琅不感冒。

杜瑧《粤闽巡视纪略》卷二记载,康熙曾斥责施琅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

杜氏所记,并非杜撰。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丙戌,康熙帝与席柱的谈话中,专门问到施琅品行,席柱既肯定施琅的能力出众,善于用兵,又称其行事好胜。康熙帝直接说:“粗鲁武夫,未尝好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此理势之必然也!”(《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六)

不无恶毒之意。

这是后话。

民间传闻,得到了皇家证实。

历史却在最后,成就了施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