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

 莹火虫990 2019-01-15

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322日、2010918日和201012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关键字:  胃肠间质瘤 | 病理诊断 

  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322日、2010918日和201012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GIST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在分化上具有Cajal间质细胞的表型特征,在免疫组化上通常呈DOG-1 CD117 阳性,在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多形性细胞(偶而)排列成束状或弥漫分布。多数由突变的c-kit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驱动,c-kit PDGFRA均属于Ⅲ型受体偶联的酪氨酸激酶家族。1998年,GIST分子病理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提示大部分(75%~85%GIST伴有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 GIST 分子病理学特征。2003 年,Heinrish 等在无c-kit 基因突变的GIST中,又发现有PDGFRA基因的突变。近年发现,在无c-kit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中,少数病例(约4%~13%)有BRAF基因突变。

  GIST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神经源性(胃肠自主神经肿瘤)的胃肠道间叶肿瘤,在生物学行为方面表现为从良性到明显恶性的连续谱系。

  GIST病理特点和病理诊断的确立

  GIST病理诊断须结合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作出,少数病例的病理诊断确立还须参考基因突变检查结果。

  好发部位

  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此外还可发生于大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胃GIST最常见,约占50%~70%,其次为小肠,约占25%~35%

  病理组织学

  GIST在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成,偶或由多形性细胞组成。依据细胞形态可分为三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DOG-1和(或)CD117 免疫组化阳性的病例,可作出GIST 的诊断。在Miettinen 报告的1040 GIST 中,CD117 DOG1 阳性率均接近95%。值得注意的是,约一半CD117 阴性的GIST 显示为DOG1 阳性;约一半DOG1阴性的GIST显示为CD117阳性;在无c-kitPDGFRA突变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性GIST 和儿童GIST 均呈CD117 DOG1阳性。这说明了CD117 DOG1 在诊断GIST中的互补性和联合应用这两种标志的重要性。

  在判断一种肿瘤是否为CD117 阳性时,首先应看细胞膜着色,这是因为CD117作为干细胞因子的受体定位于细胞膜,这是其接收生长因子信号刺激进而发挥信号传递作用的前提。此外,在不少胃肠道间叶肿瘤内,常含有数目不等的肥大细胞,其免疫组化特点之一是CD117阳性,不能将肿瘤细胞CD117阴性而仅肥大细胞CD117阳性的病例误诊为GIST,这在食管和胃的平滑肌瘤与GIST的鉴别诊断中尤为重要。若肿瘤细胞呈SMA弥漫阳性、CD117却阴性,其中所含的CD117阳性细胞同时又呈Giemsa和类胰酶阳性,则进一步说明这些CD117 阳性的细胞为肥大细胞。而且,食管GIST少见,在包括平滑肌瘤和所有间叶性肿瘤中,GIST 仅占10%~20%,肿瘤由分化良好、排列成不规则束状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常可见嗜酸性胞质内包涵体(结蛋白阳性),细胞核密集程度远较GIST稀疏。

  平滑肌肿瘤和其他肿瘤(如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表达CD34,故CD34阳性作为诊断GIST的特异性不强,且敏感性较差,已不再提倡用其作为诊断GIST的标志物。

  从免疫组化层面出发,在某一肿瘤的DOG-1 CD117 均为阴性时,若S-100 阳性则应诊断为神经鞘瘤,若SMA阳性则应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

  另一种须与GIST鉴别的是肠系膜纤维瘤病,其几乎是肠系膜最常见的肿瘤,可散发或与FAP/Gardner 综合征伴发。多数肠系膜纤维瘤直径大于10 cm,若与GIST 混淆,常被诊断为高度危险性GIST。肠系膜纤维瘤病细胞无异型性,呈梭形或星形,含有密集的胶原纤维间质。由于有文献称肠系膜纤维瘤病可呈CD117阳性,这给鉴别诊断进一步带来了混乱。实际上,肠系膜纤维瘤病呈CD117阴性且β连环素着染肿瘤细胞核,这具有鉴别意义。

  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DOG-1CD117 阴性的肿瘤,应交由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若存在c-kit PDGFRA基因突变,可协助明确GIST诊断;对于无基因突变的病例,在排除其他肿瘤(如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后也可做出GIST诊断。若甲磺酸伊马替尼实验治疗有效,更支持GIST的诊断。

  http://pic2./WebImages/7261/7261_ad1d3c59-63f6-4edf-b649-cb1db610355c.jpg

  1 HE 染色下的GIST组织

  http://pic2./WebImages/7261/7261_93014db7-cc47-47dc-8e34-a8251e0b6603.jpg

  2 CD117阳性

  http://pic2./WebImages/7261/7261_07f3ed2d-a4b2-4bda-8137-d77abf1c6059.jpg

  3 Desmin阴性

  http://pic2./WebImages/7261/7261_bce6267c-365f-463c-b85f-24bb58a01de0.jpg

  4 SMA阴性

  

  分子病理学检测

  既然多数GIST 是由突变的c-kit PDGFRA 基因驱动,对这两个基因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的意义显而易见。

  预后意义c-kit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者预后优于c-kit基因第9外显子突变者;c-kit基因第9外显子突变者优于c-kit基因野生型患者。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反应和剂量选择意义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突变者疗效最佳,治疗初始剂量一般采用800 mg/d;而c-kit 基因第号外显子突变者疗效较差,但初始剂量改为600~800 mg/d可明显改善疗效。

  甲磺酸伊马替尼原发性耐药的预测意义尽管报告的病例尚少,有试验表明,PDGFRA基因D842V突变患者可能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效。

  诊断意义对于病理形态学符合GIST、但DOG-1KIT免疫组化阴性、其他免疫组化结果又不支持神经鞘瘤或平滑肌源性肿瘤诊断者,若检测出c-kitPDGFRA基因突变,则可确立GIST的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即使c-kitPDGFRA基因无突变,也不能完全排除野生型GIST的可能。

  此外,突变还可用于鉴别散发性GIST和生发系突变的家族性GIST,鉴别NF1伴发的GISTCarneys三联征和儿童GIST

  继发耐药的判断对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发生继发耐药的GIST患者,常存在KITPDGFRA基因的二次突变。

  鉴别多发性肿瘤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性或异时性多发性GIST 可彼此独立发生,也可是原发肿瘤与继发肿瘤的关系。

  关于GIST分子病理学检测的主要适用范围,专家组推荐以下情况须行突变分析:① 所有复发和转移性GIST;②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继发耐药的GIST;③ 原发肿瘤可切除、手术后病理为中~高度危险的GIST(且考虑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④ 疑难诊断病例,例如病理形态学符合GIST,但DOG-1KIT免疫组化阴性。

  基因突变检测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的第119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的第1218号外显子。

  由于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是GIST最常见突变,可首先检测,然后依次检测第91317号外显子;由于c-kit基因突变较PDGFRA基因突变常见,首先检测c-kit基因突变,仅对c-kit基因无突变的病例检测PDGFRA基因的第1218号外显子突变;PDGFRA基因突变更常见于胃和胃肠道外GIST。检测报告应显示具体的突变类型,例如有资料表明,第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胃GIST较点突变者的生物学行为激进。

  对于以上6个最常见外显子的突变检测,推荐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基因检测应在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http://pic2./WebImages/7261/7261_932fdf29-fa2a-4e53-af4a-ba3bda36f07d.jpg

  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是否发生破裂和核分裂象与GIST 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GIST生物学行为危险度评估

  GIST的生物学行为是从良性、低度恶性潜能和恶性的连续谱系。

  典型的恶性GIST在腹腔内扩散形成多发性肿瘤结节,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是肝脏,而肺和骨转移相对较少。对于这些已有腹腔内扩散和远隔脏器转移的病例,临床病理应直接诊断为恶性GIST,不必进行生物学行为危险度评估。

  对于肿瘤局限且手术能完整切除的GIST,目前国内外采用危险度来评估其生物学行为。评估危险度的标准包括: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原发肿瘤部位及肿瘤是否发生破裂。

  以肿瘤最大径代表肿瘤大小。核分裂计数须包括分裂象较集中的50个高倍视野(HPF)下的核分裂数。

  由于50 HPF=10 mm2,若所使用的显微镜视野直径为0.5 mm,单个视野面积为0.196 mm2,则需计数50 HPF;若所使用的显微镜物镜直径为0.65 mm,单个视野面积为0.332 mm2,则计数30HPF即可。

  规范的标本处理程序和病理诊断报告书

  共识强调,合格的标本处理程序是对GIST进行准确免疫组化诊断和分子病理检测的前提。手术标本须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用足量的中性10%福尔马林(至少3~5 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固定时间应为12~48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对于有条件的单位,推荐留取未固定的新鲜组织冻存,以备随后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使用。

  共识非常重视规范的GIST病理诊断报告的意义,所推荐的格式见表2 

  http://pic2./WebImages/7261/7261_e96a6f9c-cfd5-4dbb-80d0-b5320449977b.jpg

  GIST病理共识的未尽事宜

  在实际工作中,仅依靠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原发肿瘤部位及肿瘤是否发生破裂来评估GIST危险度可能具有局限性。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参数,例如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围绕血管密集排列呈古钱币样、肿瘤性坏死、肌层浸润、黏膜层或浆膜层浸润、脉管和神经浸润、瘤栓形成等对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估作用;关于肿瘤分期、分级对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现已有一些研究结果,可否将这些指标整合入GIST危险度评估值得进一步探讨。

  至于GIST是否存在良恶性的问题已越来越明确,肯定存在着良性GIST,也有研究指出,可对GIST病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肿瘤良恶性,这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在当前情况下,还是以报告GIST危险度来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更为合理、安全,同时也能较合理地指导临床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