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谷县大布乡56个村姓氏村史简介

 数字人生6688 2019-01-15

大布乡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6公里。金线河右岸,辖45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有汉、回、蒙古、满等族。乡政府驻四都村附近。乡以所辖村大布而得名。

1950年为阳谷县六区,1956年为大布区,1958年阳谷县撤镇。大布并入寿张县为大布人民公社。1964年寿张县撤镇并入阳谷县仍为区驻地,1984 年重大布乡。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土质分淤、沙、碱三种。地下水源丰富,金线河流经本乡西部。

四都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靠司庄,南连董胡同。西与翟庄乡老庄毗邻,东与高庄接壤,聚落呈长方形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迁至谷邑东南园,明景泰七年(1456年)张景华从东南园迁此立村。以姓取名张庄。后高、徐、冉、纪、宋、杜等姓迁此定居。旧时张庄为阳谷县四部治所,故吏村名为四都。

鹅鸭坡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定水镇孙胡同,南连郝楼。西与武堤口接壤。东与王海滨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昔日此处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多盐碱地,大群野生鹅鸭在此栖息。四周群众称此处为鹅鸭坡。1956年。党和改府决心治理这片荒坡。改为良田。

1957年县委副书记王德光、副县长米瑞珍等同志带领部分共产党党员驻鹅鸭坡改碱。在地区农科所指导下,历经艰辛,终获成功。1964年,组织大布、定水、石佛三乡镇一百多户村民陆续迁入此地。1966年,再迁寿张、四棚二处乡镇部分村民来此定居,以鹅鸭坡为村名。

武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北靠莘县朱庄。南邻李化真。西与莘县王升公接壤。东与鹅鸭坡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武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 年),武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附近是秦皇堤口,故取村名为武堤口。

胥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5.5公里。北靠定水镇薛庄,南连曾庄。西与王海滨接壤。东与訾海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胥士能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命村名为胥庄。

王海滨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定水镇薛庄,南连訾庄,西与定水镇殷坡接壤,东与胥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胞兄弟三人海滨、河滨、雁滨,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大哥之名王海滨命村名。

訾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5. 5公里。北靠胥庄。南连灵王庙,西与王海滨接壤。东与苦海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訾氏族谱)记载。汉世始祖名訾海。其后裔于明代定居訾家海村。清初,一支迁往訾海西侧一里处立村,以姓命村名为訾庄。

訾海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北靠石佛镇贾庄。南连魏庄,西与訾庄接壤。东与石佛镇冯营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訾氏族谱>记载,汉世始祖名訾海,其苗裔居灵王庙西五叉路口. 明万历年间。搬迁东侧三里处立村围寨,取村名为訾家海。后简称訾海。

訾海是訾修林的故里。訾修林,1915年生,1935 年参加革命。历任莘县保安队政冶部主任、鲁西北游击队长、卫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地委军事部长、筑先纵队七团政冶部主任、冀南分区基干团政冶部主任等职。1947 年任二野十纵二十九旅政治部主任,随军挺进大别山。任桐柏军区三分区政冶部主任。建国后历任襄阳分区别政委、湖北军区副主任、中南军区政冶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军区装甲兵政委、陆军五十五军政委、工程兵工程指挥部政委、广州军区副政委、铁道兵副政委等职。1961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 年病故千北京。

魏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4.5公里。北靠訾海,南连土山寺,西与灵王庙接壤,东与石佛镇沙土集相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魏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魏庄。

灵王庙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4 公里。北靠背庄,南连郭子洛,

西与鹅鸭坡接壤。东与魏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此处曾为梁、张等姓所建村庄,称东平路庄。村中有一庙宇。元末明初,战争频繁,众人为求生存。纷纷躲人庙内,庙门即被蜘蛛网封闭。追兵至此。疑为无人居住破庙。逐渐散去。众人得救。认为是佛祖显灵,遂重修庙宇名灵王庙,并改村名东平路庄为灵芝庙。

郭子洛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3公里。北靠灵王庙,留连惠庄。西与郝楼接壤,东与王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始祖之名郭子洛命为村名。李姓移居此村后,曾用村名郭李二庄。后有赵、吕、丁、王、陈等姓迁入,村名仍沿用郭子洛。

王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3公里。北靠灵王庙。南连后排张,西与郭子洛接壤。东与吕超凡毗邻,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村名为王庄。

李化真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5.5公里。北靠武堤口,南边李堂,西与董庄接壤,东与郝楼相邻;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明初此处曾由李姓建村。后盖一土楼,取村名为李楼。清朝年间,本村有一绅士李化真,因洪水泛滥。挖壕放水,和莘县几个邻村闹纠纷打官司。李化真在莘县大堂争辩时,据理力争。对方理屈词穷。县官说:“好个了不起的李化真呀!”村民遂称村为李化真楼,简称为李化真。

董庄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李化真。南连薛楼,西与金钱河接壤,东与李化真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琶姓由北京宛平县萤家胡同迁此立村,以姓命村名为重庄。

郝楼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鹅鸭坡。南连杨庄。西与李化真接壤。东与郭子洛相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郝氏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郝姓由山西洪洞迁居谷邑城北高家庄。始祖让于明万历年间。又由高家庄迁居此地。世业日盛,子孙渐多,盖一楼房,故取村名郝家楼。简称郝楼。

薛楼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5.5公里。北靠董庄,南邻翟庄乡后干河营,西与莘县后柳屯接壤,东与穆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秦朝有一薛姓住在秦皇堤堤口上,取村名为薛堤口。后经世代繁衍。家业兴盛,至明中期,遂盖一排楼房。更村名为薛楼。

李堂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郝楼。南连穆庄。西与董庄接壤。东与朱庙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于村西盖一观音堂。命村名为李堂。1946 年1月 ,冀鲁豫边区党委副书记潘复生带贾新斋等人来阳谷蹭点,开展。双反”、“双减”斗争曾进驻李堂。

吴庄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4 公里。北靠李堂。南连魏村。西与穆庄接壤。东与李村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吴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为吴庄。

穆庄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北靠李堂,南连翟庄乡后郭石。西与薛楼接壤,东与吴庄毗邻。

明初洪武年间,穆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村名为穆庄。清初顾治年间,秦姓迁居此村。后梁、张等姓亦相继迁入,仍沿称穆庄。

朱庙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北靠王大夫,南连司庄,西与魏村接壤,东与红庙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朱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盖一家庙祠堂。故以姓和家庙取村名朱庙。

李村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3.5 公里。北靠郝楼。南连魏村。西与吴庄接壤,东与王大夫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 有李姓名坤者于此立村,以姓取村名为李家庄。因和邻村重名,1958 年更为李村。

魏村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北靠李村。南连魏庄乡东老庄,西与吴庄接壤。东与朱庙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魏氏族谱)记载,明弘冶十八年(1505年)魏姓五世祖贞来。由阳谷城南魏家海迁此立村,以姓取材名魏家庄。因本村东北另有一魏庄,为避免重名。1958 年更村名为魏村。

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3.5 公里。北靠郝褛,南连朱庙,西与李村接壤,东与王大夫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取村名为杨庄。

王大夫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杨庄。南连朱庙。西与李村接壤,东与任海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朝前,宋、王两姓曾于此地建村,称宋王庄。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后因给济南知府治愈顽疾,知府便赠“王大夫”金匾一块,以此更村名为王大夫。

任海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2.5 公里。北靠郭子洛。南邻红庙。西与王大夫接壤。东与惠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原名付家庄。据〈任氏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任姓先祖任宗乾为修职郎,赴阳谷任职。携眷自东昌迁居今址(付家庄西南),在海子南岸定居。清乾隆年间,任姓已为大户。遂改村名为任家海。简称任海。

惠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2. 5 公里。北靠郭子洛,南邻红庙。西与任海接壤,东与吕超凡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原名付家庄,施姓祖居于此。据(惠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惠姓由阳谷城南四棚乡冀家庄迁居于此,因其人口繁盛。故更村名为惠家庄。简称惠庄。

吕超凡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北靠魏庄。南邻冉庙,西与王庄接壤。东与土山寺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吕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吕姓及刘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村名吕家庄。吕姓至十一世吕中立生有三子超众、超巨、超凡,三子中唯有超凡识文墨。善辞令,待人诚。交友广,四方多有慕名而来者,村名遂以人为名。溃变为吕超凡。

土山寺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3.5 公里。北靠魂庄,南邻杨庄乡宁仓。西与吕超凡接壤。东与杨庄乡徐良府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元末明初,该村北曾建有一所大寺院,碑文刻记“土山圆明寺”,寺四周有飞沙聚成的土丘。大者如山。故俗称该寺为土山寺。山西洪洞迁民沿用此说,以寺名定为村名。此村每年古历二月十一日有骡马大会。1942 年9 月,我抗日武装基干大队驻扎在土山寺一带,被日伪军500 余人包围。我占据有利地形,同敌展开激战,乘夜幕击歼日伪军70 余人。

高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1公里。北靠红庙,南连大布乡政府,西与四都接壤,东与后排张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命村名高庄。后姜、谷、董、张四姓分别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迁居此地,沿称高庄。

红庙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北1.5 公里。北靠惠庄。南连高庄。西与司庄相连,东与后排张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传说唐朝时此地曾建有庙堂。为红色,习称红庙。清乾隆年间,盂姓六十五世衍禄从城角孟村迁此立村。沿称红庙村名。

大张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冉庙。南连张董,西与后排张接壤。东与李楼相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广(字忡坛)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大张庄。

后排张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红庙。南连大布乡政府驻地,西与高庄接壤。东与大张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村名曾为麦家庄。因麦姓居住而得名。后王、董、张三姓相继迁入。麦姓无后。张姓人口繁盛,故改麦家庄为张家庄,后又改称后排张。

冉庙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吕超凡,南连大张庄,西与后排张接壤。东与李楼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未祟祯年间,冉姓由肥城冉家庄迁至阳谷城北十三里处立村。后建一庙。名为冉家庙,后村以庙名,简称冉庙。

司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1.5 公里。北靠任海。南连董胡同,西与魏村接壤,东与高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弘治八年(1495 年),司姓由阳谷城东司营村迁此建村,取村名司庄。

李楼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冉庙。南连赵庄。西与大张庄接壤。东与杨庄乡赵堂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家业发达,盖一楼房。故称村名为李家楼。后人口增多。聚落之间相隔较远,北面有楼取名李楼。西边地势较低,取名李海子,东南有集取名李家集。解放后,统称李楼。

董胡同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靠司庄,南连孙庄,西与王园接壤,东与四都相邻,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明初刘姓建村,取村名为刘庙。清代洪秀全起义时。改为刘楼。后因庙西有条公路沟。下大雨来往行人不便,因此从本村一条董姓胡同里行走。人们习称董家胡同。后约定俗成,改称村名为董家胡同,简称董胡同。

张董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1公里。北靠大张庄,南连丁庄,西与后排张接壤,东与赵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万年祖居山西洪洞,幼喜读书,二十岁得中第一名秀才,二十六岁中举,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奉命迁居于董庄。张公生有二子,张凤、张祥,其胞妹出嫁于重姓,次子张祥出继姑母董门,改名董道斌,故以此取村名为张董。

郭海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2 公里。北靠赵堂,南连王胡同。西与丁庄接壤。东与杨庄乡小迷魂阵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元末郭姓始居于此,明初洪武年间,郭姓家业富裕,群楼映户,四周高筑围墙,挖海壕以防盗。故名郭海。明初胥姓亦由山西洪洞迁居部海东面立村。取村名为胥家海。朱姓迁入后。取村名为东朱海。明末。刘、张等姓相继迁入。统称郭海。

丁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1.5公里。北靠赵庄,南连张胡同,西与张董接壤,东与郭海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丁氏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丁至由聊城东关迁居阳谷城北十里第六都建宅。丁奎初在朱家花园教书谋生,后家业兴隆。子孙繁多。故以姓命村名丁庄

赵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李楼,南连丁庄,西与大张庄接壤,东与杨庄乡赵庄相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赵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祖由江苏萧县东关迁居现闫楼镇西北赵堂村,四世赵政又迁居杨庄乡赵堂,九世长支再迁于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赵庄。

王园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2公里。北靠司庄,南连蒋孟楼,西与翟庄乡东老庄接壤,东与董胡同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 王姓奉命由山西洪洞迁阳谷城西北十里处立村,以农圃为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由王姓十二世祖取村名为王家园。刘、韩两姓迁入后,沿用此名。1947 年简称王园。

蒋孟楼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南4.5 公里。北靠王园,南邻前楼布,西与翟庄乡张楼接壤,东与孙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清道光三年(1823年),蒋姓十六世风安从莘县城北四里蒋庄官路东迁移阳谷县城西北八里王家水坑村。孟姓亦居住此村。后蒋、孟两姓各盖一楼房。遂更村名更为孟楼。

孙庄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北靠黄胡同。南邻蒋孟楼,西与王园接壤,东与新布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孙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孙庄。

大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北靠后布。南连双庙布,西与双庙布接壤。东与家庙布毗部。聚落呈方形。

据(布氏碑文)记载。布氏始祖原姓步,原籍大粱小沟屯,世习儒业。传至明初,有步辰(字天象)为洪武辛未年(1391年)进士。初住陕西凤翔知府,后升湖广巡抚。遭荒乱卒于任所。其卢氏夫人率三男避难潜逃。三支步建流落成武。次支弃于肥城,长支迁此建村,改姓步为布。因取名大布村。后繁衍人口众多,自七世始分别建立村舍。布姓在此周围分居成双庙布、前楼布、家庙布、前海子布、东布、后布、新布等村落。此村曾称羊皮店,白、闫两娃迁入后。仍沿称大布。

新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北靠四都,南连前楼布,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后布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布氏碑文〉记载,布氏十一世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从大布分出重建新村,取名新布。

后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北靠大布乡政府,南邻家庙布,西与新布接壤,东与郭海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布氏碑文>记载,由十世祖从大布村分出于大布后边建村,称后布。

家庙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有乡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北靠后布。南邻前海子布,西与大布接壤,东与东布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布氏碑文)记载,布氏先祖建村大布。后繁衍人多。为祭祖在此处设立家庙,故命村名为家庙布。

前楼布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南1.5公里。北靠新布,南邻阳谷镇俞楼。西与蒋孟楼接壤,东与双庙布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布氏碑文>记载,由七世迁居大布西边建村盖楼。故称西楼布,后改称前楼布。取村名前楼布。

前海子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北靠家庙布,南邻亓庄,西与双庙布接壤,东与东布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原居大布。因繁衍人多,由七世分居家庙布南面,在地势低洼处建村。故取村名前海子布。

双庙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北靠大布。南邻亓庄,西与前楼布接壤。东与前海子布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原居大布,因繁衍人多,由十一世迁居张家庙、党家庙之间建村。故取材名双庙布。

东布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1.5 公里。北靠丁庄。南邻田庙,西与家庙布接壤,东与张胡同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布氏碑文〉记载。八世由大布村分居家庙东立村,故取村名东布。

张胡同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北靠郭海。南邻后杨。西与东布接壤,东与王胡同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有张伯岩由山西洪洞迁至阳谷城东北安乐铺。正德年间(1506 -1521 年), 五世自刘家铺又迁至定水镇店东张村。清康熙年间。再迁于阳谷城北八里处建村。因聚落成胡同形。故村名为张胡同。

王胡同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2. 5 公里。北靠郭海,南邻后杨。西与张胡同接壤,东与杨庄乡大迷魂阵相连。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继徐姓迁入,王姓聚落不断扩大。成一胡同形,故取村名王家胡同。后简称王胡同。

后杨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2.5 公里。北靠王胡同。南邻田庙,西与东布接壤,东与杨庄乡大迷魂阵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杨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取名杨家井。后人口袋桁,果落扩大。遂有前、后杨之分,前杨在南,今属阳谷镇,此村居北。取名后杨。

田庙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北靠后杨。南邻阳谷镇前杨,西与前海子布接壤,东与后杨相连,

明前该村为一庙墟,明初洪武年间,田姓迁此居住,重修庙宇,故命村名前庙。

王楼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南2.5 公里。北靠前海子布。南邻阳谷镇辛庄,西与亓庄接壤,东与田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阳谷北街迁此定居,家业兴隆,有三十九顷地之说,后建一幢五钢叉子楼。故命村名为王楼。

亓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大布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双庙布,南邻阳谷镇后吕,西与阳谷镇俞楼接壤。东与王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亓氏族谱)记载。亓君耀于明永乐三年(1405 年)由平阴县迁此立村。以姓命村名亓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