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子跳跃是宇宙物质生成与旋转的推动力

 黄浓娣 2019-01-15
自然界的万物为什么自己会运动?牛顿认为自然界万物的运动都由于惯性的原因,比如地球和八大行星绕太阳旋转,一开始就具有这种运动的惯性。有人把类似于地球和八大行星一开始的惯性力叫“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我推测宇宙万物的内部均存在一个我们未知的撞击力。
  牛顿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在被推动或受到偏离中心的撞击时都会转动起来。在本人的《原子的物理模型的假设》一文中假设了原子电子在原子核表面做永久不停息的跳跃,就是一个维持原子核连续均速的自旋运动的持续推动力。
  根据本人的《宇宙万物统一起源于磁力线网弦的弹力捆绑的假说》,推测宇宙万物均统一起源于正或负电子在不断旋转时产生的磁力线网弦的弹力自缚的叠加,但小小的正或负电子自旋产生质量(磁力线网弦)的能力是有极限的,很显然在极限之后,是极需要一个持续的偏离中心的撞击使之能够持续的自旋才会产生宇宙万物,推测这个撞击者与恒星、星系、原子等的旋转撞击是同一种物质—电子。
  一、电子跳跃作为“上帝启动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
  物理学家休斯(V.W.Hughes)在1960年发现了一种电子围绕着正μ子转动的系统,他把它称为“μ子素”,与氢十分相似,如果不是μ子本身会衰变,它便能长期的存在下去。由于本人的《宇宙万物统一起源于磁力线网弦的弹力捆绑的假说》假设正μ子核为近似为密度均匀的球体,其体积与质量比电子已经大了好多,且处在正μ子中央的各项平行的环境中,所以当电子与正μ子核中的正电子相吸引时,质量轻的电子冲向质量大的正μ子核进行弹性碰撞,然后反弹跃起....。因为负电子在向正μ子核撞击的位置是随机的,它无法精确的对准这个正μ子核的正中央进行弹性碰撞,因此每次的撞击都会产生一个角动量,如此的电子跳跃能够持续推动正μ子核作连续均速的自旋运动。可见,在宇宙中,从小小的“μ子素”起始就有一个电子作为“上帝启动的第一推动力”。这样,随着粒子质量(磁力线网弦)的叠加,粒子核里可能会弹力捆绑越来越多的正电子或负电子,结论是粒子核里的正负电荷总数是正数的多少,就会吸引多少个电子前来进行弹性碰撞;如果粒子核里的正、负电荷总数是0(中性粒子)或负数时,就都没有“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它们原有的运动惯性会慢慢的减速直到停下来。因此推测宇宙万物的物质(磁力线网弦)均在正μ子的基础上旋转叠加或连接而诞生。推测恒星、星系、原子等旋转的撞击者与物质生成是同一种物质—电子集团,倘若宇宙中没有这个电子集团推动力,整个宇宙就不会有物质及持续的旋转。
  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由固态向液态然后向气态转化。当温度高达百万开到1亿开,所有气体原子全部电离。电离出的自由电子总的负电量与正离子总的正电量相等。这种高度电离的、宏观上呈中性的气体叫等离子体。对于整个宇宙来讲,几乎99.9%以上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态存在的,如恒星和行星际空间等都是由等离子体组成的。等离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在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之间的库仑力是长程力,库仑力的作用效果远远超过带电粒子可能发生的局部短程碰撞效果。因此推测:在物质生成的高温环境中的等离子体,倘若没有外加的电磁场存在,正、负电荷之间的距离虽远,但还是以它们的吸引力为主导。即,在物质生成的高温等离子体中,在没有外加的电磁场存在的情况下。电子仍然是“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推测宇宙中所有物质生成、粒子、原子及天体的旋转,由始至终均依赖于负电子集团在粒子、原子与天体核的表面做有节奏的往返跳跃作为旋转运动的推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