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文娟 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宝钗深知老人家喜热闹戏文,点了《西游记》,又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以为然,说:
宝钗就说宝玉只看到戏文的热闹,不算懂戏,便念了一支《寄生草》:
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这支曲子也成为后续触发宝玉参禅悟道的诱因,从而播下彻悟的种子。 宝钗洞见热闹场中世事的虚化,顾城说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 虽然天性空无的说法有待斟酌,但较之宝黛执于情,探春执于法,惜春孤介,迎春懦弱,凤姐贪酷……,宝钗确实呈现出迥然空而无我的一面。 出身皇商,却不喜奢华,不爱花儿粉儿,通身不见富丽闲妆,“半新不旧”的衣着是她的日常标配。 下雪天姑娘们都穿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只宝钗穿着莲青斗纹的鹤氅,与孀居的李纨穿的“青哆啰尼对襟褂子”颜色相仿。 红楼人物是有色彩的。凤姐爱繁华热闹,喜欢大排场,外表也总给人一派金灿灿明晃晃的观感。她出场时:
这通身金的红的绿的颜色映衬辉煌,闪亮耀眼,正是其轰轰烈烈的性格写照。 宝钗藏愚守拙罕言寡语,从不浓妆艳饰,她的色彩观感向来是青的,白的,素的,淡的。 她的居处蘅芜苑一株花木也无,只栽种着《离骚》上记载的奇草仙藤:杜若,蘅芜,茞兰,清葛,金䔲,玉蕗……馥郁芬芳,“芳草美人”的传统喻示宝钗为冰清玉洁品性高尚的君子。 她的屋子雪洞一般,一色摆设玩器全无,床上挂着青纱帐幔,衾褥十分朴素。简素得连贾母都看不过眼。 屋似主人,“雪洞”般的素雅是性情质朴的体现,也是宝钗超尘脱俗之空性反映。 外在朴素,内心清冷。宝钗随分从时,圆融通达,深得人心,但轻易看不见她的内心,仿佛离你很近,其实远在天边。 金钏儿投井,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湮灭,她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却愿意把自己的衣裳给亡者妆裹,自有一股超脱之气,是以不忌讳,也是真的无所谓。 尤三姐自刎,柳湘莲遁入空门,薛姨妈心甚叹息,连呆霸王薛蟠也为之垂泪,宝钗却不在意:
乍听冷酷,细想之亦不无如是,与其对尤柳二人空发哀惋忧思,不如发散货物、犒劳伙计来得务实;斯人已去,徒留悲伤也无所裨益,不如把眼下的事做好。 宝钗对无常人事有一种驻足旁观的疏离与淡定,视一切变幻为常态;世事纷扰,讯息万变,也无非是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宝玉对万物有情,会为四季更迭、花开花落、流云聚散悲喜忧欢;宝钗“无情”,无悲无喜,淡泊洒脱。有人说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不无道理。 宝钗看破一切,身上蕴含佛家的空性,然而,“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又是积极入世的。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那一回,她看见宝玉写的偈子,笑道:
宝钗参透人生的虚无,却不赞成游离遁世,而是积极努力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本身。 父亲早逝,哥哥不成器,作为女儿不得不迅速成长,挑起家庭重担,为母分忧解劳。书中多处写到做针线的场景:
对于女红,探春凭兴致喜好做,黛玉凭意愿爱做不做,湘云寄人篱下不得不做……宝钗不一样,虽博学多才,却不以书字为念,只留意针黹家计,做女红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日常生活。 针线细碎,丝丝缕缕,时光冗长,年华锦绣,她把日子缝进了衣衫帽履里,绵密的针脚里隐藏的是对家族的责任与担当。 她对家中生意当铺的经营了然于心,运营筹措,人情世故,伙计仆役,无一不妥。 她上京待选,或许也踌躇满志,却并非艳羡皇家富贵,身为女儿,不能从科甲进取,或许看到沿袭元春从女史到封妃的路是挽救没落家族于末世的可能途径。 待选无果,就安于当下,金玉良姻之说浮出水面,有心也好无意也罢,留意起了宝玉也是很自然的事。 奈何宝玉对仕途经济毫不上心,宝钗有心规劝,却屡遭恶言:
这话说得极重。宝玉把立志向学与沽名钓誉混为一谈,身为贾府嫡系继承人,无视家族前途命运,对逐日下沉的家族现状无动于衷,这实在不能说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 宝玉对世界心怀悲悯,对家族责任却毫无承担,不学八股不爱读书并非是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逆反抗,而仅是无感,也是放任自流,缺乏担当。 曹公在开卷云:
深深的自悔之情跃然呼出,对己“一事无成,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评价,正是其在家族破败后的深刻自省与无尽悔恨。 宝钗规劝读书之意并非是有些读者所理解的利欲熏心,热衷功名利禄,而是挽救大厦倾倒的可行路径。 宝玉对宝钗一向敬重有余,碰触到这个问题却根本没商量,一点面子不给。这是价值观的相悖,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 宝玉赞叹香菱学诗,宝钗就说:
在宝钗看来,宝玉这个富贵闲人,天赋慧敏,集天时地利之优势,却不意图进取,翼求振兴家业,成日在女儿堆里厮混,似有怒其不争之虞。 宝钗若生在今日,必定会凭自己的力量去实现鸿鹄之志,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可能成为夫婿的男人身上。 宝钗若身为男儿,也必定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实现修齐治平的儒家精神理想,一如探春所言:
宝钗对此番言论未必不感同身受。 生在旧时,又是女子,把握命运的力量实在太微弱,宝钗个性随遇而安随方就圆,但绝不意味着随波逐流,随意放弃,她的《临江仙》咏柳絮词正是这一性格的展现:
词的气象宏阔,意境高远。展现出“终不改”的志节操守,“任他随聚随分”的旷达豪迈,还有“上青云”的积极有为…… 不少读者根据末一句推论宝钗有攀慕荣华富贵,希冀飞黄腾达的“野心”,这流于表面的理解与词中所表达的真正喻意大相径庭。 宝钗说其他几位姑娘做的词过于丧败:
柳絮虽小,也有攀高的志意。词中表达对生命力自由飞扬蓬勃向上的展望,不顺从宿命,不自轻自贱,恪守品格,坚定操守,待机奋发搏击,既有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又有超尘脱俗的空灵情怀。 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怡然自得,不改其志;乐天知命,也奋力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才是宝钗的“青云志”。 生活原本无意义,生活又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宝钗“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无论处富贵,居豪邸,食珍馐,还是历贫寒,住陋巷,噎酸虀……无不安之若素。 “历看炎凉,知看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其怀抱胸襟一如《定风波》所述:
是为宝钗。 雅物 · 红楼梦研究 新/品/推/荐 ![]() 喜鹊梅花(春喜上眉梢) 双鱼戏莲(年年有鱼) 黛玉原是草胎木质 宝玉也只是一块顽石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