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之学和孔孟之学是大不相同的。 孔孟之学,大家粗粗一看,就觉得十分有理。因为它都是将劝人向善。不过,看的多了,就觉得有些迂,有些虚。就如鸡汤文一般,喝多了,要流鼻血。 比如说孔子告诉我们要仁。什么是仁?仁者爱人,要关爱这个世界,要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没有纷争了。 在孔子的构想中,仁是核心,礼是手段,大家人人都遵守礼,自然就能达到仁的境界,实在天下大同,社会安泰。 这当然是正确的。只是,在人人趋利的社会,这个主张是不是有些虚? 为什么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不受重用,到了汉唐之后却大行其道?因为在春秋战国,统治者们都看重眼前利益,兵家、法家才能帮他们迅速壮大国力,好去争夺更大的利。可是,太平盛世时没有那么多战争,国家的最主要矛盾是安抚百姓。于是,儒家趁势崛起,成为封建王朝两千年的主导思想。 老庄之学大不相同。 老子且不说,庄子从最开始讲的就不是治国之道,而是自我修行。如何达到人生的巅峰呢?要逍遥游,要齐万物,要一死生。 即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别把名利看得太重,把生与死都看得淡些。 鼓盆而歌说的其实就是庄子一死生的观念。 这个看法看似玄妙,其实很简单。 庄子认为,人出生之前是天地之间一点元气,化而为人,经历数十年风雨,最终死去。这个死去,是回归到天地的本源状态,就如同回家一样,不必悲伤。 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还有不知此生梦蝶,还是蝶梦此生的慨叹。 庄子还认为,所谓有用无用是相对而言。比如有一棵大树活了几百岁,枝叶婆娑,占地广袤。弟子问村民,为什么不砍树。村人说,这是棵没用的树。做房梁会招虫蛀,做船板会吸水下沉,做家具会受潮歪曲,就算是做劈柴烧起来烟也能熏死人……总之,全无用处。 弟子把此事告诉庄子,庄子却哈哈大小,告诉弟子什么是“无用之用!” 正因为大树对人类种种无用,大树才能活几百岁。种种特性,对于人类是无用,对于古树却是大用。 庄子是借这个寓言告诉后人,我们都应当追求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即那些可以让自己内心自由,感受到幸福的东西。切莫整天忙碌,将最应该珍惜的事情抛下,待回头时徒留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