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
上次我们说到了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己做了国君,但是没多久就被人给杀死了。一时间齐国没有了国君,齐襄公没有儿子,齐僖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就是齐襄公,被杀死了,老二是公子纠,上次说到在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后,他就和师傅管仲跑去了鲁国投靠他舅舅那里去了,老三是公子小白,上次也说过在齐襄公的时候就已经跑到了舅舅莒国哪里了。可以说这两个人是继承齐国国君的人选,于是一场兄弟夺位,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了。
鲁国是大国,那个莒国只是一个小国,势力根本不可能和鲁国比,一边鲁庄公带着兵护送公子纠去齐国,另一边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着一拨人马在公子小白去齐国的路上埋伏着。看到公子小白的人马来了,于是管仲就冲出来,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当场咬破自己的舌头吐血,并且假装倒地而死,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高高兴兴的撤了回去,给公子纠报捷,说小白已经死了,现在你是齐侯的不二人选。于是鲁庄公和公子纠他们就慢悠悠的朝着齐国的地方前进了。这个时候那个装死的小白立马日夜兼程赶往齐国,到了临淄(齐国首都,现在的淄博)后,得到了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了新的国君,就是齐桓公。
这个时候公子纠他们才到了齐国边境,听说小白已经当了国君,鲁庄公于是就派兵和齐国的军队打了起来,结果给齐桓公的军队打败了。齐桓公后来派使者给鲁庄公说,公子纠就我的哥哥,我不忍心杀他,但是请你们帮我杀了他,还有我恨死管仲了,请把他活着给我送回来,我要叫他碎尸万段。如果不同意,我们就派兵打进去你们鲁国。鲁国实力没有齐国大,战斗力也不行,没有办法,就要公子纠上吊自杀了,然后把管仲放在囚车里送回去了齐国。
管仲到了齐国后,齐桓公要报那一箭之仇,要杀死管仲,他的师傅鲍叔牙就说,如果你仅仅想管理好齐国这个地方,那你可以杀死管仲,用我和高大夫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成就霸业那就必须用管仲。齐桓公听到这个,就很高兴
不计前嫌,放了管仲而且还要管仲做了大夫,管理国事。后来干脆拜管仲为丞相,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盖大房子,只用一个大树木是不成的;汇成大海也不是依靠几个小河就可以的。想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
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一、政治方面
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国中设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每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每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再为臣设三卿,工设三族,商设三乡,泽设三虞,山设三衡,加强管理。对于野,以三十家为一邑,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形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二、军事方面
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
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另外,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渐渐充足起来。
三、经济方面
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并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并在齐国各处设立“女闾”,将战犯或罪犯的寡妇充于其间,并抽以税收。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秦人、晋人慕名而来到齐国,大大地充实了齐国的国库。
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另外,齐桓公还灭了郯、遂等小国。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
就是这个田完,他的后人居然推翻了齐桓公的后代,自己建立了齐国,这点应该是齐桓公没想到的。
齐桓公做了霸主后,中原各路诸侯都归服他,按时向齐国交纳贡品。10多年后,齐桓公又率兵马,帮助燕国和卫国驱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并帮卫国修复了破败的城墙。凭借这些义举,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诸侯的赞许和拥戴,威望进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国,并还想与齐国比高低。
身居蛮荒之地的楚国,与中原诸侯向无来往。楚国人在南方垦殖土地,发展生产,吞并弱小部落,逐步强盛起来,后来他们的首领竟公然藐视周王室,自称“楚王”。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同宋、鲁、卫、郑、陈、曹、许等7国军队,联合讨伐楚国。楚成王闻讯,立即调集了大批人马准备抵抗,并派使者去责问齐桓公:“楚在南,齐在北,两国素无来往,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来侵犯我们呢?”管仲反驳道:“虽然我们两国相距遥远,但我们都是大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当初武王分封时,曾授权齐太公,如若诸侯有不服从天子者,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为何多年没向天子进贡?”使者说:“这几年我们没有向天子进贡,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恢复进贡。”使者走后,齐桓公不太相信楚国会这么轻易服输,便和众诸侯们连夜拔营,进军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屈完前去探问。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齐桓公请屈完一起乘车检阅中原的联军,果然是威武雄壮,兵精粮足。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看我们有这样兵强马壮的军队,焉能不打胜仗?”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君侯扶助天子,济困扶弱,我们大家当然都佩服您。但如果您穷兵黩武,以势压人,我们楚国虽不很强盛,但我们用方城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你们兵马再多,也未必能攻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的回答挺强硬,估量打败楚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既然楚国已认错,答应恢复进贡,也就算在面子上服了软,该收场就收场,于是中原的各国诸侯和楚国订立了盟约,各国班师回国。
不久周王室发生了内乱,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平定了内乱,继承了王位,即周襄王。襄王为报答齐桓公的勋劳,特派使臣将太庙的祭肉作为厚礼送给齐桓公。齐桓公又趁机在宋国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并又一次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各国要和平相处;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损人利己;邻国有荒灾来买粮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垒政策等等。这是齐桓公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所以历史上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
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
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敛。
齐桓公小白陵寝非常豪华、随葬品极多。他的陵寝被人掘开之后,发现里面有殉葬者的骸骨,横七竖八地躺在地宫里。小白死于宫廷政变,被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死后数十天,直到腐尸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发现。死得如此悲惨,仍要杀人殉葬,可见当时以活人殉葬,是必不可少的丧葬礼制之一。
齐桓公的故事说完了,下次我们说说宋襄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