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功能!

 尚振奇 2019-01-16

战胜脑卒中,一级预防是关键,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在中风患者中,60岁以上约85%,幸存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老年人群的中风预防工作,对于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造成的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胜卒中,一级预防是关键。但有的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有的危险因素可干预,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

一、高血压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平时注意限盐、戒烟,加强锻炼。

二、糖尿病

血糖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推荐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更理想的HbAlc 控制目标<6.5%。同时强调改进生活方式、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

三、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相关性。亚太组织合作研究项目通过对亚洲人群352033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髙1mmol/L,卒中发生率就增加25%。血脂异常伴高血压高危、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70mg/dL以下。

四、心脏病

心房颤动可增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风险,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心源性栓子造成的。推荐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卒中评估高风险且出血性风险较低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使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五、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mm,卒中风险提髙13%。研究证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99%的无症状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为1%-3.4%,所幸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年发生率降低至≤1%。

六、生活方式

饮酒、缺乏锻炼、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增加了脑卒中的风险。


那么脑卒中如何检查呢?

包括:一般检查、头颅CT、MRI、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MRA、CTA、DSA、脑灌注检查等。筛查一般采用简单且无创的方法。            

1、一般检查

脑卒中一般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心电图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检查结果还有助于病因的判断。            

2、头颅CT

头颅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影像检查。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下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和脑沟消失等。但是CT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大多数病例在发病24小时后CT可显示均匀片状的低密度梗死灶。            

3、头颅MRI

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但对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发病2小时内)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

4、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

脑血管超声检查可检测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亦可用于手术中微栓子的检测。目前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可达8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而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也可达7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CTA)

MRA和CTA是对人体创伤较小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对人体有创的主要原因系均需要使用对比剂,CTA尚有一定剂量的放射线。二者对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脑血管超声更高,因而可作为脑血管评估的可靠检查手段。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动脉的DSA是评价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也是判断脑血管病变程度的金标准,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内干预前反映脑血管病变最可靠的依据。DSA属于有创性检查,通常其致残及致死率不超过1%。

7、脑灌注检查

脑灌注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脑动脉血流在不同脑区域的分布情况,发病早期的快速完成的灌注影像检查可区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域,从而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的合适病例,此外其还有评估神经保护剂疗效、手术干预前评估等作用。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脑灌注检查方法有多模式MRI/PWI、多模式CT/CTP、SPECT和PET等。

脑卒中虽然危害巨大,但可防可治。要牢记:救命4步骤,黄金3小时,切记2件事,发现1异常(嘴歪、手脚无力、言语障碍),快打120。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功能!


参考文献: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2015年《中国脑卒中以及预防指导规范》

整理:浙医二院国际保健中心 杨佳意

编辑:袁豪杰

审核:赵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