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悦阅读(第3期)

 江山携手 2019-01-16


本期推荐:胡弦 (赏析/许晓宇)

 

裂隙

  胡弦

 

从完整的事物,它开始,

让一颗没有准备的心,

突然有了此岸与彼岸。

 

于是,有人学习造桥,

有人学习造船……

 

一个奇怪的幽灵在掌控这一切:

并为远航

培养出了出色的水手。直到

 

它彻底裂开,

互不相干的两半被一段

空白隔开。 

 

看上去,各自独立、完整;

看上去,裂隙仿佛已离开现场。

  

 

胡弦,1966年生,做过教师、记者,现任《扬子江诗刊》编辑。1990年代开始写作,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诗文,有诗集《十年灯》、散文集《菜蔬小语》,曾获中国诗歌学会、《人民文学》、《散文诗》等杂志诗歌奖,2009年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授予“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

 

 

赏析:胡弦的诗给我总的印象就是“站得高”,带有明显的俯瞰状,这常常使得作品视野思路开阔,不拘泥,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以便腾出空还有许多玩的闲情逸致。当所需要描绘的事物扑面而来,一团糟,他从不慌乱或者截就,他总是置身诗外,像一个清醒而沉静的局外人,笔夹风雷,有条不紊,虚虚实实,精准与模糊同在,内敛与逸兴共存。深沉之中不乏笔墨情趣,思辨之时没忘抚慰——常常读得荡气回肠,唏嘘不已。诗歌写到这份上,基本就取代了小说。在这首《裂隙》里,诗人试图还原裂隙的本原诗意,赋予哲学的意味。前几节出现多种裂隙的喻体和暗示,比如“心、岸、桥、船、远航、水手、空白”等,多向指示“裂隙”,无数光束聚焦“裂隙”,引领读者跟随自己的阐释最后到达裂隙的源头,“裂隙仿佛已离开现场”,最后一个出场其实又第一个退场,这构成一个阅读的圆环,不由得人不再回到事情的开始,重新再读一遍吧。本诗在最后甚至还提出一个哲学的命题:它彻底裂开,互不相干的两半被一段空白隔开。//各自独立、完整。这很耐人寻味:可以想到核裂变,一个孩子脱离母体,相爱的人各自独立,爱中受伤的心得意痊愈,抛却相依为命的两个人互为陌路,等等。这既丰富诗意,又无形中扩大了本诗的文本效应,成为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本诗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作品,诗人的“及物”精神使之远离了虚妄的演说,变得真实可信,因此富有创造的力量。(许晓宇)

                       2015-1-24  济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