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女,63岁,反复腹痛10余年,加重20余天。 影像学表现 MRI T1 T2 T2压脂 DWI ADC MRCP CT增强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编辑/校对:管文婷/赵振 诊断结果:胆囊底部占位(胆囊癌)伴胆囊窝受侵 原发性胆囊癌 临床病理 腺癌(71%--90%) 乳头状腺癌:可能由乳头状或息肉恶变而来,肿瘤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有溃疡,易引起感染。 浸润型腺癌:较多见,约占腺癌的70%,可导致胆囊缩小,胆囊壁变硬且增厚。 硬化型腺癌:可同时伴有胆道硬化,导致胆道任何部位发生梗阻。 粘液型腺癌:肿瘤松软,容易破溃导致胆囊穿孔。 鳞状细胞癌(<10%) 临床分期 临床病理分期-Nevin 分期(1976年) 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Ⅱ期:侵及肌层。 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Ⅳ期:侵及胆囊壁全层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 Ⅴ期:直接侵及肝脏或转移至其他脏器或远处转移。 风险因素 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息肉、年龄和性别、胰胆管汇合异常、胆道系统感染、肥胖症和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 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右上腹肿块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胆囊壁增厚型:15~22%,胆囊壁常呈不规则或者结节样增厚,粘膜常有中断、破坏,伴有胆囊壁僵硬;增强可见明显强化。 腔内型:15~23%,表现为胆囊内的单发或者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囊壁浸润增厚,与囊壁呈钝角;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局部粘膜中断破坏。大小>10mm通常恶性。 肿块型:41~70%,囊腔几乎全部被肿瘤所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周围肝实质可累及。 当肿块较时, 常发生坏死、液化。 CT表现(间接征象) 合并结石;邻近的肝组织受累;胆道受侵,肝内胆管扩张;肝门、胆总管周围及胰十二指肠见淋巴结转移。 鉴别诊断 (1)胆囊腺肌病 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及伸入其内的多个小壁内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胆囊造影CT检查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内多发小点状造影剂充盈,与胆囊腔相通。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而罗-阿氏窦内造影剂充盈更为显着,类似“花环”样。 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增厚,壁内多发如上述小憩室样突出。 局限型: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常见于胆囊底部,呈结节状,增厚的胆囊壁内外面均光整,其余胆囊壁未见异常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匀强化,病灶边缘尚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 (2)胆囊息肉 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常借助于蒂与囊壁相连,有游离感,周围囊壁无增厚;增强时病灶强化低于腔内型,无外侵及转移征象,胆囊粘膜完整,囊壁柔软。 临床确诊多依赖B超。 (3)已经波及到周围肝实质的肿块型胆囊癌与肝癌应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