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昵称32937624 2019-01-16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2.B解析:A项 “風”—“虱”,“荫”—“阴”;B项 “盲”—“茫”;C项 “尝”—“偿”,“萧”—“箫”;D项全对。

3.B解析:“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4.D解析:毛泽东是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沁园春·长沙》应为现代诗歌。

5.参考答案:

(1)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2)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4)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5)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D解析:“粪土”应为意动用法。

7.A解析:应为“由实到虚”。

8.D解析:诗句的停顿有规律。

9.C解析:应该是四行一节。

二、阅读鉴赏

(一)

1.C

2.参考答案: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3.参考答案:大堰河是勤劳的、善良的、慈爱的、博大的、又是悲苦的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二)C解析:解说牵强附会。不能推断是“诗人与女郎之间过去交往中的恩恩怨怨“,而应理解宽泛一些。

(三)1.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是一种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参考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四)1.参考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2.参考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在结构上引起下文。

3.参考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对比。(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给出提示。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出“对比”。)

4.A E解析:B项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修辞不准确,不是比喻和拟人。虽然有“仿佛”,但是喻体没有出现,不能算作比喻;没有赋予物人的感情和行为,不是拟人。C 项对主旨的鉴赏,其中“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不合主旨。D项也是对文章主旨的鉴赏,其中“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与主旨不符。

三、写作

参考答案: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