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因工效(周礼考工记)

 昵称m5Gu5 2019-01-16

古代人因工效

周礼(考工记)

1.简介

     《周礼》原名周官》,据传为周公旦所著,包含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和冬官百工六部分。据称,周礼》自成书以来,一直是秘而不传,直到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才发现,并加以著录。此时冬百工部分已经遗失,遂以考工记》足之。现今,有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在此暂且不论,单从人因工效角度来讲,《考工记》已经从《黄帝内经》朴素思想发展为具体理论,是对“百工”的现实指导和规范。



2.概况

        《考工记》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技术文献,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七千余字,包含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涵盖了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知识,同时也从人因工效的角度对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不仅如此,《考工记》在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对各个工种进行科学规范,与现代人因工效的“安全、经济、高效、健康”目标高度一致,某种程度上跨越了“人宜机”的人因工效学发展阶段。

              


3.实例

       在《考工记》短短七千余字中,饱含了人因工效思想和经验总结,某种意义上是工效学多领域应用的科学典籍。

       1.注重“机”内各部分科学匹配,力求高效。以车辆为例,“是故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之毂长,以其长为之围,以其围之阝力捎其薮。”,车辆各部分尺寸以轮崇(轮直径)为基数,科学计算比例,达到最优组合。

        2.注重“人-机”匹配,力求“宜人”。“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从不同车辆使用实际情况出发,界定不同的尺寸,便于操作使用。同时,还从人体测量的角度,给出了人长八尺(周制)的参考尺寸,为设计制造提供标准。

       3.科学设计严格选材,注重器物安全。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则桡”。就制甲而言,选材十分严格,同时还考虑了上半身和下半身质量的均等,满足人各种活动的需要,进而提高甲胄的安全性。

       《考工记》中的人因工效思想无处不在,又比如,辀人章节中,通过对车辆上下坡力度的考察,将直辕改为了曲辕,省力的同时增强了行驶的安全性。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它甚至包含了符合”制的审美追求。

古代人因工效思想是文化的瑰宝,散落在众多典籍之中,是我们继承、创新、发展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下期预告:古代人因工效(国外)

关注人因工效发展动态,传播人因工效知识,促进人因工效学术交流,助力人因工效科研发展!

联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