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岁男生捅死同学:教育带上镣铐,必将酿成更大的悲剧

 高尚强大 2019-01-17

文先生说

醒醒吧!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模样。不要再逼老师带着镣铐教书!


1

文先生说


2019年1月15日中午,娄底涟源市桥头河镇株木中学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死者为该校七年级163班学生贺某涛(12岁),嫌疑人系死者同班同学严某灵(13岁)。


死者姑妈透露:两人中午踢球时发生争执,随后严某灵持刀捅刺贺某涛背部、腹部等。最终,贺某涛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死者照片,来自潇湘晨报,特此鸣谢)


如果,如果当时起了争执后两个孩子愿意去找老师解决矛盾,悲剧能不能避免?


朝夕相处的同窗,又没有深仇大恨,无非是心性不成熟,一下子没顺过气来而已。


为什么发生矛盾学生不愿意找老师?因为他们清楚老师不能管不敢管管不了,找老师也没用。


我们联手给教育穿上皇帝的新装,却蒙骗不了孩子。


家属悲痛欲绝,社会忧心忡忡,给教育带上镣铐,究竟是谁的胜利?




2

文先生说


这不是《未成年保护法》的胜利!


12岁男孩弑母、13岁男孩锤杀父母、13岁男孩捅杀同学,这是《未成年保护法》的初衷吗?


法律的初衷是保护良善而不是纵容犯罪。相比未成年犯罪分子,广大善良守法的公民更需要保护。


法律如果墨守成规,脱离实际,就会缺失应有的作用。


这不是“专家”的胜利!


那些鼓吹爱能感化一切的专家,睁大眼睛瞧瞧这些恶性案件吧。你们高高在上,接触的样本都是精英家庭的孩子。你们可曾知道:还有许多孩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与教育,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种问题?


他们,不仅需要爱的感化,还需要合理惩戒带来的制约与震慑。


第一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人,是个傻子!




3

文先生说


这不是某些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胜利!


只要学生和老师发生矛盾,某些媒体总会用春秋笔法将矛头指向老师,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消解舆情总会选择息事宁人,把责任推给老师。慢慢,教育就变成了明哲保身的无奈模样。


一个尽职尽责的副校长被学生再三挑衅,最后忍无可忍和学生对骂。她是有错,可严重到要被调离学校吗?


她有错,学生呢?做个检讨,继续上课!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敷衍了媒体和民意,可当地的教育如何再正常的进行下去?


这不是某些家长和网友的胜利!


老师课堂上打了学生一戒尺,赔偿三万块,家长很满意。

老师用笤帚抽打逃课学生,被停职反省,网友很满意。

学生把老师捅成重伤然后自杀,学生家属获赔80万,后妈很满意。


最终,受害的又是谁?




4

文先生说


这个世上,能管教孩子的地方只有三个:家庭、学校和监狱。如果家庭没法管还不让学校管,最后等待孩子的将是社会的棍棒和监狱的镣铐。


扪心自问,如果老师还有正当管教的权利,如果老师在学生心中还有威信,如果这两个起了争执的学生愿意找老师协调矛盾,悲剧还会发生吗? 


每个老师都不是圣人,面对这么多学生,难免有处置失当的地方。如果所受的惩罚远大于过错,甚至要把老师逼到伤筋动骨退无可退的地步,那就别怪老师选择明哲保身难得糊涂。


当不懂感恩的学生越来越多,当脆弱自杀的学生越来越多,当行凶杀人的学生越来越多时,社会再去求着老师管教孩子,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在教育上犯的错造的孽,最终都会原原本本还给我们自己。


愿这些个例只是个例,愿这些个例能给我们敲响警钟。否则,雪崩时,没有哪片雪花能逃脱干系。


醒醒吧!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模样。不要再逼老师带着镣铐教书!


写在最后:教育不能只有一个论调。什么时候,当教育能够倾听一线老师的声音时,教育才不会脱离实际。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