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子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下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水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释文 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统治的规律,也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天下百姓归顺;思想修养臻于圣明的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主张也不曾中断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内,人人倾心折服。明白于自然,通晓于圣哲,对于了解帝王之德的人来说,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畅达,全是自身的运动,晦迹韬光不露形迹从不损伤静寂的心境。上面的人内心宁寂,不是说宁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宁寂;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他的内心;因而心神虚空凝寂犹如死灰。水在静止时,电能清澈的照见人的须眉,随着平面和弧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圣明的人都停留在这一境界上。停留在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虚淡,空明虚淡,也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乎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互不干扰的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是任事的人各尽其责。 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深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唐尧作为国君。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作为臣属。凭借这个道理,也处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圣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晓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张。凭借这个道理基于闲游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净而成为玄圣,行动则成为帝王,无为方能取得尊上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了。 这是《天道》的第一部分,“谓之天乐”指出自然界的规律,不停的运转,世间万物全都是自我运动的,孤儿生命之道,只能是宁静而又无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