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文件精神

 505区15号 2019-01-17

近年来,部分地方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引起了学校、教师、家长的高度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为帮助各地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解读国家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文件精神,解答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为中小学建设“无欺凌校园”提供切实有力的抓手,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业操刀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正式出版。

本文节选自该书。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标准的学生欺凌事件尽管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再加上媒体曝光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欺凌萌芽时常发生。如果对学生欺凌苗头处理不当,欺凌萌芽往往会演变为标准的学生欺凌。

因此,及时发现和干预欺凌萌芽既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也可以将学生欺凌消除在萌芽状态。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可能存在欺凌萌芽时,必须依据欺凌萌芽的定义判定其是否为欺凌萌芽,避免误把学生之间的善意玩笑和打闹当成欺凌萌芽来严肃处理,从而造成学生的紧张与不安。欺凌萌芽一经确认,教师应立即进入处置应对阶段,通过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形式彻底转变学生的行为方式。

1

一般性学生冲突与欺凌萌芽的区别

教师和家长常常会在学生欺凌的理解上产生误解,认为学生间的玩笑、打闹等言语和肢体冲突也是学生欺凌。这些误解以及对事件的上纲上线,容易将学生间的一般性冲突扩大为学生欺凌事件,造成学生和家长的恐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媒体的不当渲染则会给全校师生造成更大的困扰和恐慌。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十分有必要明确一般性学生冲突和欺凌萌芽的区别。

在欺凌萌芽中,被欺凌者一定会遭受身心攻击且感受到痛苦。在此基础上,如果欺凌双方存在着一种力量的不均等且重复发生类似事件,则是标准的学生欺凌。学生间由一般性冲突引发的相互辱骂或打人行为等,只是学生间的冲突事件,此种行为不能被界定为欺凌萌芽或欺凌行为。

小刚是一名容易冲动的学生,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与同学嬉戏打闹常常会演变为与同学打架,事后小刚也非常懊恼和后悔。老师教育之后,小刚立即向被打同学道了歉。

在这个情境中,并不存在力量的不均等以及重复实施的特征,所以并非学生欺凌事件;小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才与同学发生冲突,所以不具备故意对同学进行身心攻击的特点;而被打同学常常会予以反击,所以并没有遭受到实质性的身心痛苦。所以,小刚与同学的冲突事件不应被界定为欺凌萌芽或标准欺凌事件。

给同学取绰号与言语欺凌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有些很要好的同学彼此私底下会以各种昵称或绰号称呼对方,这些绰号虽然有时带有嘲讽的意味,但当事人认为这个绰号没有对其生活和学习造成任何影响,听到绰号后当事人并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绰号就是学生间一种“友好”的表示。教师和家长知道后切不可对此行为反应过度,以免造成班级不必要的紧张氛围。

相对而言,一些绰号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使其心理上产生被嘲笑或被伤害的感觉,如有学生向教师报告“班里××同学被叫矮冬瓜,××同学伤心地哭了,但其他同学并未停止取笑”,此类绰号对当事人就构成了言语欺凌的萌芽,教师应立即阻止学生的这种行为,并积极介入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学生间的冲突针对某个学生或指定对象且目的是让其感到身心痛苦,教师必须将此类事件当作学生欺凌事件进行处理。

小丽和小静是同班同学,小静无论是学习成绩、才艺表现还是同学人气方面都要比小丽优秀,小丽对小静产生了嫉妒心理。小丽建立了一个QQ群把班里的同学拉进群里,讲一些关于小静的坏话并挑拨同学间关系,甚至还制订了第二天大家排挤和孤立小静的计划。群里的一名学生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及时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接到报告后,与小丽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其真实想法。之后,班主任与小静和小丽一起交谈,希望她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丽向小静承认了错误,并希望小静能帮助自己共同进步。班主任通过恰当的处理方式,成功遏制了欺凌萌芽事件的发展。

上述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欺凌萌芽的案例。案例中,小丽的行为已经对小静构成了身心攻击,如果排挤和孤立计划得以实施必然会导致小静遭受痛苦。然而,事发之初小丽与小静间并不存在着力量的不均等(如果事件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由于更多协作者和围观者的加入,可能会导致小丽和小静间出现力量不均等),且欺凌行为没有反复实施,所以小丽的行为并没有构成标准的欺凌行为,教师需要按照欺凌萌芽进行处理。

由此可见,当学生间的冲突行为不存在力量不均等且没有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时,教师不能将类似的学生冲突当作欺凌萌芽进行处理。教师不需要将学生冲突事件上报至学校,也不需要在班级中进行过度的惩罚与集体教育,只需要及时制止学生间的冲突并对当事人按照班规进行批评教育即可。对于欺凌萌芽,班主任必须提高警惕,一旦判定为欺凌萌芽,就要按照欺凌萌芽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图3-1对一般性学生冲突、欺凌萌芽、标准欺凌之间的区别做了总结。

2

欺凌萌芽的发现与判定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应掌握发现与判定欺凌萌芽的基本方法,有效地将欺凌行为扼杀于萌芽状态。发现欺凌萌芽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谈话和调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办法来发现欺凌萌芽。而对于欺凌萌芽的判定则要严格地依据欺凌萌芽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基本要素进行一一对应。

欺凌萌芽的发现

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出其在学校生活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行为来判断其是否遭受了欺凌。学生受到欺凌后,其生理、心理、行为、个人物品以及同伴关系上会出现某些变化。教师或家长若仔细观察,一般会发现学生在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当学生发生下列变化时,表示其可能遭受欺凌或有被欺凌的危险。

1.生理上的变化

当学生受到欺凌后,教师或家长很容易从学生外显行为或身体上看出其被欺凌过的痕迹。例如,学生身上有难以合理解释的伤口(如红肿、瘀青和割伤等),学生常会以不小心碰撞、摔倒和擦伤等为借口掩饰其受到欺凌;学生经常告知家长自己生病、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不舒服症状,要请假在家休息,不想上学;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食欲下降等异常现象。这些都是学生可能受到欺凌的表现。

小林是一名小个子男生,平时不太喜欢运动。最近学校体检,校医发现小林身上出现了一些瘀青的地方。班主任在询问小林伤痕造成的原因时,小林非常不自然地表示,是自己在体育课上不小心碰伤的。同时,小林的家长发现小林最近在家中郁郁寡欢,出现了不想去学校上学的情绪。班主任由此判断小林可能在学校或学校周边遭受了欺凌。于是,班主任与小林做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并询问了小林班里的朋友,发现了小林遭受学生欺凌的事实。班主任随即进行了早期干预,防止了欺凌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当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发现学生某些生理上的不正常反应时,不可主观地判断仅仅是由于学生身体不适造成的,不可对此类事件掉以轻心,一定要多与学生交流,发现并确定造成学生生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2.行为上的变化

学生在遭受欺凌后,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最容易被察觉的现象有两种:一是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到校时间突然发生变化,如提早到校或经常迟到,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询问变化的原因外,还需要立即与其家长进行沟通,确认学生上下学时间与其表述的时间是否相一致;二是被欺凌者往往会逃避其遭受欺凌的场所,如学生会因在厕所遭受欺凌而不敢上厕所,会因在校园内遭受欺凌而下课时不敢离开教室。

小珺曾经是一名乖巧的学生,但到了二年级时,她突然开始迟到,有时甚至请病假不去上课,并出现了厌学的情绪。班主任觉得非常奇怪。同时,小珺的妈妈也反映女儿近期经常无病呻吟,以前很喜欢去学校的女儿现在每天起床时都叫不起来。曾经性格开朗的她现在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班主任和家长询问了几次无果。后来,班主任通过暗中观察,发现小珺的作业本及考试卷经常被其他几个女生扔进垃圾桶,小珺走路会被同学绊倒并嘲笑。显然,小珺遭受了学生欺凌……

当学生行为发生变化时,教师和家长往往简单地认为是因为学生进入了青春期或学生年龄增长了,但这只能解释部分学生行为的变化。教师和家长须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学生行为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改变有可能是害怕、恐慌以及不安造成的,教师和家长不可对此类情况掉以轻心。

3.心理上的变化

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心理变化来判断学生是否存在被欺凌的隐患。例如,对课程学习突然没有兴趣,学习表现变差;在学校或家里闷闷不乐,突然变得少言寡语;刻意改变上下学的路线,不喜欢上学或开始逃学;情绪上突然变得焦虑、胆小、沉默寡言。被欺凌者由于遭受欺凌或威胁心生恐惧,此种恐惧有时会导致其害怕上学,甚至找出诸如头痛、身体不舒服等各种理由拒绝上学。此时,若被欺凌者没有得到及时帮助,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自我伤害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小智在班级中被几个男同学孤立和排挤,同时这几个男同学表示如果发现谁跟小智来往也会使其遭受同样的对待。因此,学生们对于小智遭受欺凌敢怒而不敢言。小智在家里和学校都闷闷不乐,一度向父母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学校,想要转学。晚上,小智常常被噩梦惊醒,梦见有几个男孩子欺负自己。父母发现了小智的异常,通过耐心和仔细地询问,发现了小智被欺凌的事实……

当学生的情绪发生变化时,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由学生成绩下降或早恋等因素造成的,一定要关心学生并仔细询问其原因。如果学生不愿意开口说出事情真相,教师和家长可以向其比较要好的朋友或班里有责任感的学生了解情况,以发现事情的真相。

4.物品上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被欺凌后,个人的书包、文具和衣服等会有所破损,个人用品会被恶意破坏或被抢走。而且,当教师或家长问及原因时,学生表达含糊不清或不敢回答,如“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弄丢了”“不清楚怎么就坏了”等。被欺凌学生这样表述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和家长不清楚其物品丢失和损坏的事实,有意隐瞒欺凌事件的真相。

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平日里多加注意,学生的物品是否经常性地遭到破坏。这属于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和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和家长须第一时间进行沟通。

小学四年级的莹莹开学半个月已经丢失两个文具盒了,还丢失过签字笔、橡皮和尺子等文具。莹莹妈妈经常责怪孩子不够仔细,而莹莹却表现得十分委屈。于是,莹莹妈妈将事情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通过观察发现,有时莹莹离开座位后几个学生会将其文具损坏,等莹莹回来后发现自己损坏的文具时由于没有证据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这些学生的行为已经对莹莹构成了欺凌……

有些学生特别是男生由于嬉戏打闹可能会出现衣服和物品破损的情况,但如果有学生经常出现衣服和物品尤其是心爱的物品破损的情况,教师和家长就需要格外关注并了解学生衣服和物品破损的真正原因。

5.同伴关系上的变化

同伴关系往往表现于学生间存在的“小团体”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班级活动来了解学生间的同伴关系,以更加准确地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班级“关系网络”。学生在遭受欺凌后,教师通过观察往往可以发现以下情况:被欺凌者会减少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不太喜欢与别人讲话;下课后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害怕与同学相处;有些学生还会长期被同学孤立。此时,被欺凌者心里往往非常痛苦和孤单,极有可能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

小强是一个胖胖的男孩,但性格温柔、心地善良。跟同学一起玩时,同学们嘲笑小强身材肥胖。教师一开始觉得只是学生间的善意玩笑,并没有对之进行干预。渐渐地,同学们懒得取笑他了,开始排挤他,嫌他肥胖,不喜欢跟他玩。小强想加入集体活动,也常常遭到同学们的拒绝。这让小强非常伤心和难过,并且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教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本的玩笑最后发展成为学生间的关系欺凌……

学生间的关系欺凌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极其常见,学生间由于“小团体”的存在或学生间的相互嫉妒,很有可能发生孤立和排挤某些学生的情况。此类事件往往隐蔽性较强又对学生心理伤害较大,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了解学生间的相互关系,并善于观察其变化。

下表汇总了学生遭受欺凌后会发生的一些具体可观察的变化,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6.生理变化

学生身体上有难以解释的伤口(划伤、瘀青等)学生突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反常表现学生突然表示有胃痛、头疼等疼痛情况学生经常做噩梦,睡眠质量下降心理变化学生常常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学生情绪上显得焦虑、胆小学生害怕去某些场所(厕所、校园的某些角落)学生出现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物品变化学生的个人物品出现损坏(文具、书包、衣服等)学生经济方面出现异常,零用钱花得很快学生物品常常丢失关系变化学生很少与同学交流学生明显被同学孤立学生害怕参加互动性的集体活动行为变化学生上学路线发生变化,上下学时长明显变化出现无故上学迟到的现象放学常常不想回家或有意避开某些同学。

欺凌萌芽的判定

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些潜在的欺凌者与同学发生不正常的冲突行为时,教师要予以特别注意。教师要通过与当事学生的交流,了解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进而判定该行为是否具有欺凌萌芽的特征。判断学生间的冲突为欺凌萌芽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标准。

1.对学生的身心攻击

有些学生冲突行为发生时,双方在生气和愤怒的状态下发生了打骂行为,教师制止双方的冲突并按照学校和班级的纪律进行处罚即可。教师需要注意一些对学生带有侮辱性的身心攻击行为,其目的往往不单纯是发泄自己的愤怒,而主要是通过羞辱对方寻找乐趣和彰显自己的力量。例如,扒光同学衣服,按住同学双手攻击其身体敏感部位,辱骂同学的身体缺陷,不停往同学身上泼脏东西等。如果发生类似带有侮辱性的学生冲突行为,教师应提高警惕并按欺凌萌芽对学生进行处理。

2.学生在冲突事件中感到自己受到很大侮辱

班级里学生间的性格和承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同样的一个学生冲突事件,对当事者造成的影响也未必相同。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发泄完了相互认错道歉,事情就过去了;有的学生会怀恨在心,伺机寻求报复;有的学生则可能感觉自己遭受了莫大侮辱,进而形成心理阴影。

因此,被欺凌者的自述在教师判定事件性质时就变得极其重要。教师应更多地去判断冲突发生及解决后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当冲突事件让当事学生感到非常沮丧和屈辱时,教师就需要按照欺凌萌芽的处理方法来进行干预。

3

如何对欺凌萌芽进行干预

当班主任得知班上发生了欺凌萌芽后,要立即介入予以制止,对当事人除了要进行批评外,还需要进行正面的教育与辅导,同时将事件发生的经过告知学生家长。在处理欺凌萌芽时,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家长配合的方法对欺凌萌芽进行干预。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干预

1.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同学间的差异

被欺凌者往往与班级同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身心发展、人格特征、学业表现等,如身高和体重与同学存在较大差距、男生具有女性化特征、生理发育特征明显、行为举止独特等。

欺凌者往往会以上述方面的差异为借口对被欺凌者进行侮辱和殴打,给被欺凌者造成身心痛苦,导致欺凌萌芽的产生。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运用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共情的教育策略,明确告知学生,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特质和外表,引导他们尊重他人的差异,告诉他们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可能得到他人尊重,否则他人也不会尊重你。学生间性格和行为的差异可以通过沟通和相处解决,教师若能让学生意识到个体间存在差异的事实,创造一个兼容并蓄的班级环境,学生则会更愿意接受他们眼中的“异类”,这样欺凌的萌芽就会被有效地制止。

2.教育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学生处于青春期时情绪波动非常大,容易出现愤怒和暴躁的现象。多数学生之所以萌生欺凌同学的念头,是由于其无法控制自己生气或愤怒的情绪,或无法转移自己对被欺凌者的厌恶。造成学生情绪波动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因素(经常被父母责骂、家庭存在暴力等)。

学校因素(经常被教师责骂、受到不公平待遇等)。

个人因素(想得到同学的关注、彰显自己的力量和权威等)。

在发生欺凌萌芽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正确地排解不悦和愤怒的情绪,具体干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自己对某些同学的不满和厌恶。

发怒前想想自己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换位思考被欺凌者的感受。

教师可以求助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或主管德育工作的教师,与他们共同商讨如何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家长协助教育学生管理其情绪,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教育学生认识学生欺凌的危害,坚决反对学生欺凌行为

当班级出现欺凌萌芽时,教师必须坚决落实本校关于防治学生欺凌的规定。教师必须让班上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是令人不齿的,成年之后的欺凌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班级和校园里绝不容许有学生欺凌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欺凌行为绝不姑息,将严格依照校规校纪进行严肃处理;每个学生在发现学生欺凌事件时都要向教师和学校主管领导及时报告,知情不报的学生也要对欺凌事件承担一定责任。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表明坚决反对学生欺凌的态度,必须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应正确面对同学间的差异。

任何人没有权力欺凌同学。

同学间的尊重与关怀是相互的。

应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同学,而不是欺负他们。

若无故伤害别人,应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引以为戒。

发生学生欺凌事件时,应保护被欺凌者,同时阻止欺凌者。

发现学生欺凌行为时,要向教师和学校报告。

对欺凌者进行必要的惩戒

对于欺凌萌芽的处理,教师和家长主要通过正面教育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通过教育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教师切忌采用完全负面的惩罚方式责备学生,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使其变本加厉地对被欺凌者进行报复。处理欺凌萌芽的重点不是惩罚欺凌者,而是要转变欺凌者对待同学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对欺凌萌芽中欺凌者的惩罚一定是在其真正意识到自己错误且思想上真正发生转变之后进行的惩罚。

建议教师在欺凌者深刻认识到错误且行为和观念上发生根本转变后,再采取如下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促进学生间友谊发展的惩罚形式。

让欺凌者协助被欺凌者完成班级的值日任务。

通过角色互换,让欺凌者了解被别人孤立和排挤的难过心情。

让欺凌者收集资料,完成一篇自我检讨,并与大家分享收集资料与写作过程的心得。

同时,为起到警示作用,教师还应对欺凌者进行相应处罚,这种处罚可以考虑使用取消当事人应得奖励的方法来进行。

不允许欺凌者参加本年度的评奖评优活动。

免去欺凌者的班级职务。

对欺凌者进行暂时的隔离。

暂时剥夺欺凌者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

寻求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在惩戒与批评、正面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和主管校长还需要立即通知欺凌者家长或监护人,让家长或监护人务必来校面谈,并向其强调事件产生的恶性后果和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的影响。此时,教师和主管校长要向家长明确配合学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欺凌者的教育,确保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教师应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而不是仅通知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因欺凌行为被批评或处分。

在处理学生早期欺凌事件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家长会上匿名通报班级最近发生的一些学生间的摩擦事件。班主任应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如下方面。

被同学欺凌后,不要害怕,且不要觉得丢人或没面子。

被同学欺凌后要敢于向教师和家长报告。

同学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包容同学间的差异。

要勇于制止同学间的欺凌行为并向教师及时报告。

欺负、辱骂和排挤同学是可耻的行为。

对欺凌萌芽的干预可以有效避免其发展成标准欺凌事件,因此,在欺凌萌芽阶段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有效干预格外重要。由于学生欺凌行为的隐蔽性、被欺凌者的隐忍以及班主任防范意识的缺乏,标准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掌握应对学生欺凌的有效方法。

文章来源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