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藏君 | 北宋官窑遗址会在开封底下吗?

 洲upi6oofv9q93 2019-01-17


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於空前絕後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壹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早已成為風摩世界的名牌商品,宋代五大名瓷更是譽滿海內。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然而,大名鼎鼎的北宋官窯卻僅僅是18年的曇花壹現,生命短暫、工藝卻驚世駭俗的北宋官窯形成了壹個千古之謎—其他四大名瓷中的遺址先後被考古界發現,而斷代了800年的“北宋官窯”遺址卻遍尋不遇…


官窯之美流傳千年


名震天下的中國陶瓷發展到宋代已到了鼎盛時期,聲中外的北宋五大名瓷汝、官、哥、鈞、定更是爭奇鬥艷,各領風騷。其中由官窯燒造的貢禦瓷器更是工藝先進,制作精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所謂官窯是指由朝廷直接監制的官辦窯場,專門生產禦用瓷器。在北宋五大名窯中,其他四窯皆是由民窯發展到壹定程度再由朝廷派官監造貢瓷,惟獨官窯開始便為朝廷所建,專為宮廷燒制禦用瓷器。


北宋是我國歷史上頗為輝煌的時期,晚期的宋徽宗藝術才華橫溢,不僅擅長筆墨書畫,而且是壹位好古成癖的文物鑒賞家。追新求異的宋徽宗廢棄派官監制貢瓷的慣例,調集能工巧匠自建窯燒制禦用瓷器個震古爍今、彰顯尊貴奢華與皇室風範的新瓷種誕生了。據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載,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朝廷在汴京設置官窯,燒造瓷器,名曰官窯。


北宋官瓷將精美絕倫的汝官瓷技藝與典雅莊重的宮廷藝術融合壹體其造型多取自古青銅器,蒼古幽雅,氣度不凡其釉色潤美似玉,開片粼粼如波,加之“紫口鐵足”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瓷達到了我國青瓷燒造史上的又高峰,許是其釉色和“蒼天”之色相似,官瓷尤為歷代皇帝所推崇和喜愛。清乾隆皇帝曾為官瓷作詩曰:“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已抓,色自粉青混火器,紋猶鱔血裂冰膚。”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1125年金兵攻陷開封,北宋滅亡,官窯也隨之被毀,作為壹代名瓷的北宋官窯僅僅存世18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所制器物只供朝廷使用,嚴禁流入民間,故北宋官瓷存世極為稀少,成為陶瓷界註日的熱點和博物館爭相收藏的寶物。而隨著北宋官窯的停燒,有關北宋官瓷的謎團也像這神秘的器物壹樣或埋入地下,或演滅人間……


華美背後疑雲重重


北宋官窯因存世器物極為稀少加之無遺址出土物可以認證,故而有許多人懷疑北宋官窯的存在。但陶瓷界專家卻堅持認為,前有北宋文獻記載,後有南宋官窯窯址的發現,足可證明確有北宋官窯的存在。因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泛濫改道,如今的開封城下已埋沒了七層城池,官窯窯址早已掩埋在泥沙之下,有關窯址的爭論也成為了又壹個千古之謎。


據南宋文人葉寘在其《坦齋筆衡》壹書中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即公元11至18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與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釉色潤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稍晚於葉寘的南宋另壹學者顧文薦在其《負暄雜錄·窯器》也記載道“宣政間(即公元111年至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兩位作者作為當時的見證人,雖對北宋官窯創世時間的記錄略有差異,但在共同確認北宋官窯的切實存在方面是毫不含糊的,可信度較高,是世人所公認的。



宣政間的京師和南宋的故京即汴京,宋代官窯的傳承脈絡清晰可見,從未間斷,尤其是葉寘“襲故京遺制”語,更是不容置疑地證明北宋官窯存在的真實和影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嘉勵先生在《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北宋官窯形成的文獻考察》壹文中,通過《宋史》、《宋會要輯稿》等歷史記載得出結論:“北宋官窯客觀存在,地點在汴京。”


南宋文人的記載不僅明確了北宋官窯的客觀存在,也從文獻上說明北宋官窯並非汝窯。就官、汝兩窯的傳世器物來看,雖然有些相近,區別還是很大的。從造型上看,汝窯以盤、碟類較多,雖有瓶、洗但無大器,大都在20厘米左右;北宋官窯多仿青銅器造型,不以盤、碟為主。從胎質上看,汝官窯瓷胎色灰白或白片灰。北宋官窯瓷有灰白胎和灰褐胎兩種,並因含鐵元素較多而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從釉色上看,汝官窯有八大釉色,月白、粉青、蝦青、豆青、梅子青和蔥綠,主色是天青、天藍。北宋官窯瓷的釉色有月白、粉青、青灰、青綠、大綠、炒米黃等。從開片上看汝瓷開片細密,有魚子紋、蟹爪紋、魚鱗紋等。北宋官窯瓷開冰裂紋片,並以“金絲”、“鱔血”為貴。從釉下氣泡上看,汝瓷釉下氣泡隨釉色變化而變化,或寥寥無幾,或相對密集,大小不等。北宋官窯瓷釉下氣泡密如攢珠。



身世之谜仍待追寻

2000年,继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发现之后,专家们又在北宋时汝州州衙附近的文庙和张公巷分别发现了青釉瓷片和釉料并发据出了大量窑具和胎体,于是又激起了北宋官窑研究的新浪花。人们在对此窑究竟是否北宋官窑的判断上游移不定的同时,提出了其为金元时期仿“汝”或仿“官”的可能性。还有人因窑址未发现青瓷祭器而否定它的官窑属性。随后,通过对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出土的大量瓷片判断,这些基本上都和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上世纪30年代叶氏兄弟得于开封古董店的青瓷片完全相同,同清凉寺青瓷有差异。


一些专家认为,根据胎质比汝窑的白;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一点;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多等特点推论是北宋官窑,却忽略了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同汝窑极为接近,和传世北宋官窑器相距甚远的事实,更何况张公巷窑出土的匣钵中有近一半在外壁涂有耐火泥土,这种现象与清凉寺汝窑御用瓷烧制区出土的匣钵完全一样。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品种单是一个专门烧制青瓷的窑,产品制作讲究,质量上乘,比清凉寺的瓷更好,应是官窑性质。至于张公巷窑遗址出土瓷片与上海博物馆珍藏叶氏兄弟的青瓷片完全相同,也很好解释。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北宋时期曾先后命定窑、汝窑、钧窑烧制御用瓷器,开封出现和张公巷窑相同的瓷片实属正常。


耿宝昌先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复议宋官窑青瓷》中说,1995年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叶氏兄弟得于开封一家较大古董店的青釉瓷片,“除他们外,当时其他人手上亦有此类瓷片,当时就都认为是宋汝窑瓷片。”


由此而看,张公巷窑应属于汝窑系的一个窑口,北宋官窑还要靠考古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现在要揭开北宋官窑的神秘面纱为时过早。这也是宋之后前年官窑烧制留给我们的念想。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典藏君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