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法论 | 如何培养一个聪明孩子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1-18

本文字数约4600,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究竟因为什么?聪明的孩子可以培养吗?这些家长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本文分三个部分:

1.聪明的孩子什么样?

2.我们应该怎么办?

3.我们不应该怎么办?


首先问个问题,您觉得自己孩子聪明吗?


A.比较聪明      B.不聪明


在我们的调研中,大概有85%的家长选择都是自己的孩子比较聪明。当我们问家长的时候,家长认为自己可以说自己的孩子不聪明,但是不允许别人说自己孩子不聪明,这种现象和心态很正常,这在家长当中普遍存在。


那智商能不能培养?按照弗洛伊德理论,智商能培养,但是6岁以后基本上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智商和聪明并不是个等号,它们是两回事儿,智商意味着脑力和思考力较高,聪明在现在这个社会跟智商的关系没那么大。


得到的结论是:六岁以后培养孩子的智商几乎不可能了,但是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机会还是很多的。


我们看一个孩子,不要单看孩子的智商,要分析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孩子的智商一般,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1
聪明的孩子什么样?



形容聪明的孩子,很多人会说:帅,灵动,快,冷静,活泼,机灵等等,有很多词汇可以用来形容  ,还可以从下面几个维度来分析:



1.背书:别人背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时间,我只需要十分钟能叫做聪明吗?显然是聪明的。


2.记住很多单词:能记住很多单词,有的说和背书重复了。


但大家要区分一个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


什么叫做短时记忆,比如背书,背书的时长不同就是智力水平不同吗?并不是这样,短时记忆其实不叫作记忆,短时记忆训练有方法,一个正常人经过训练以后能够快速记住300字的文章。但这个不叫聪明。



什么能体现一个人究竟记忆力如何呢?记单词就很不错的体现,背了很多的单词还能记住就叫做记忆力好,长时记忆才是记忆,短时记忆其实只能叫做印象,如果一个人能够记住二十年前的知识,那就叫做聪明。


3.口算很好:这个当然是区别聪明的一个方面,计算速度是孩子理解的能力,或者就是各种处理方式。


4.做一道题会一类:总结归纳的能力,做一道会一类,这一类的基本方法都能够掌握。


5.很会聊天:这种和上面不一样的,有的人会怀疑,说天才不都是高冷的吗?


那些不会聊天的是最小众的,人会记住别人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比如一个人和你聊天你可能只记得住他的有趣和帅气,他的聪明你是发现不了的。


一个聪明孩子和你聊天的时候,会看着你说话,会根据你的情绪变化改变聊天内容,他跟不同的人会说不同的话,这就叫做很会聊天。


6.音乐感很好:很多聪明孩子的音乐感很强很好。



7.朋友很多:孤僻的人其实不很聪明,你会发现学霸周围人很多,他们会发现,朋友是一种很好的动能,他会意识到朋友的重要性,所以会交很多朋友。


8.多动:有多动症的孩子其实是还在发育自己的口欲期,你见过成人有多动症吗?多动也就是心智还能在成长,还能变得更聪明,其实这是一种好现象。


聪明还有别的表现吗?


1
“之前喜欢,现在不喜欢了”


有的孩子喜欢画画,过几天就不喜欢了,这也是一种表现。


人干一件事基本有三个驱动力:


  1. 兴趣驱动: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我喜欢这件事,所以再累我也愿意,而且很开心。


  2. 意识驱动:我虽然不喜欢这件事,但是我知道这件事很有用,对我是好的我就愿意去做。


  3. 利益驱动:没有兴趣也不愿意,这事儿也不大对,兴趣和意识都没过,但是有好处、有利益我就去做。


一个孩子如果聪明在平均水平以上他就愿意做一些事,但是偏离平均水平越高,驱动力需求更大,越往上对于兴趣的驱动的需求是越大的,而越聪明的孩子对兴趣的消磨也会越大。



2
“我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你的意见是你的意见,你告诉我了我得想想,以自我为中心,他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把自己说服,能找到理由把自己说服的孩子肯定很聪明。


3
“这不一定吧”


对别人的想法产生怀疑,爱胡思乱想,这种孩子也聪明,但是得找到对的方向,要不然就会对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比如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有好出路,但是他不会好好的思考如何好好学习这个问题,他会去胡思乱想后面:好好学习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所以我干脆就不好好学习了。


4
“不想要了,没意思了”


越是聪明的人,对于兴趣的消耗就会特别快。




2

我们应该怎么做?



1.注意培养阅读习惯


曾经有个孩子每星期阅读5-7本书,到了高中差不多诸葛亮的级别,天文地理无所知不知,你要说他有什么知不知道那基本不可能。


但是这个孩子有个很诡异的性格,一般人如果你什么都知道,别人问你一个不知道的问题,你会觉得很丢人,但是这个孩子不会,你问他一个不知道的知识,他就会求着问你,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能够在哪里找到答案?


这种习惯和性格是怎么培训的呢?孩子小时候,附近邻居比较少,可玩儿的人较少,只有叫爸爸妈妈给他讲故事,不去玩儿,花在玩上的时间用来听故事了,所以听的时间比常人要多很多,渐渐的听得多了就能够自己认识几百字,慢慢的就可以读书了,读书越来越多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周必须读很多书。



来看一下读书这个事,档大家都是从零开始的时候,谁能够在相同的时间获取知识量越多就越聪明,但是现实是,有的人读书是1+1=2,但是有的人却是1+1=3,等于3的这部分孩子就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累计的孩子,比如上面这个孩子,学习的知识和自己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知识网,比如两点间距离公式和向量的模的关联,比如电和水的联系,电流水流电压水压电路水路等等。


读书这个事特别适合聪明的孩子干,这些孩子擅长举一反三,孩子一般都从哪学习知识呢?无非电视、游戏和书本吧,电视只有2%的知识,游戏呢1%都不到,别的都是娱乐,但是书本至少有70%的知识。


让孩子多接触书本,那么孩子就有了一个知识信息的稳定来源,书本也是最关键的知识信息来源,多读书可以让孩子的基础扎实,让知识结网,产生关联,那么别人想追上也不容易。


另外,兴趣的消耗特别快,有的兴趣会继续保留,原来积累比较多就不会轻易的消耗,但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消耗完了,书本会给孩子积累兴趣和发现兴趣,比如看见牛顿的事迹,对物理科学产生兴趣了。



2.更加夸奖他的努力



曾经有一个智力不错但是并不是聪明顶尖的孩子,全国华杯赛全国第一名,一般来说一个班成绩第一甚至是前十的孩子都不是最聪明的,他为啥拿第一呢?


他妈妈认为,如果他付出很大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结果并不理想,没关系,付出努力就值得鼓励表扬,这个妈妈从来不夸奖孩子取得的成绩,如果孩子取得了一个好成绩显得轻浮骄傲,反而要被批评。



妈妈只去关注孩子的行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明显很勤奋。一个孩子如果足够的聪明,会忘记一件事情叫做勤奋,不用勤奋都可以达到目标,那忘记的结果就是,所有获得的好处和成就都归因于聪明的原因,这个结果非常糟糕。


夸赞智商并没有用,夸赞智商并不能提高智商,但是如果夸赞努力和勤奋就完全不一样了。上面这个孩子认为自己值得骄傲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而是自己做了很多的笔记。所以如果家长夸赞孩子的勤奋,再加上孩子不错的智商,这绝对是一个乘方的关系,效果很可怕。


3.长期刻意有目的的练习



刻意和有目的都是找目标,也就是强制要求自己做什么事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这也是聪明的孩子的弱势,聪明人联想结网的能力较强,但为什么和普通孩子成绩差不多?


因为聪明的孩子有一个特别弱的弱项,就是算不对,聪明的孩子比较马虎,聪明的人容易懈怠与练习,所以聪明的孩子要补缺,最好先把这个弱项补起来,弥补会做却做不对这个弱项。



聪明的孩子不喜欢练习,但还是可以锻炼孩子的练习:家长答应孩子,如果会的不用做,不会的就得做,如果是一般人的话,可能就假装全都会做,但家长也要聪明,不定期抽查做完的题目,如果做错了不会做,那就惩罚,如果全都会做那就没问题。


这样孩子就有了目的:为了更少的做题,就多去练习,最后是一个什么结果呢?孩子一看这道题就知道会不会做,会做的一定不会做错。你想不会的题目总会越来越少,所以基本最后孩子都能拿到满分。


刚才也说过,孩子的兴趣是会被消磨的,与其让他无缘无故被消磨掉,还不如让他在有用的地方消磨掉,练习会消耗掉兴趣,不如用来练习,那兴趣消磨该怎么补充呢?


比如上面的孩子,运气好,对于不会的题,如果自己研究最后对了,那就非常有成就感,兴趣自然就上来了;对于做不会的题没有成就感的人来说怎么办呢?注意了,越是长期的越是专项练习,越是需要鼓励和兴趣激发,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提升兴趣。



3

我们不该做什么



1.不要给孩子太高的期望



有的人说孩子智商这么高不成才可惜了,你给他高的期望反而有可能不成材。


某少年班平均智力水平147,有人会觉得很高,但是你得知道147也就全中国前2%,50个人里就有一个,在中国,中国的智力水平要比别的国家要高的,那基本每个班都有一个,每个学校里好几十,全中国好几千万。


为什么没见过那么多天才呢?事实情况是真没那么多,为什么呢?是因为聪明是一个状态,聪明不是衡量标准,比如一个村子两千人,肯定有一个人智商160,但是他一直种地能被发现吗?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以后你发现他并不那么天才了。



中国有两类表现:


  1. 兴趣被消磨了:兴趣自然消磨了没了。


  2. 兴趣被转移了:这部分占据绝大部分,比如高考状元和中科大少年班,高考状元很多人到大学以后你会发现,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竞赛拿奖的那些擅长的科目。


    中国的现状磨灭了大部分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为什么大学毕业之后有很多人就不再看自己专业相关的文献?为什么很多人高中之后就不做数学题了?就是兴趣被转移了,这也是为什么天才没有那么多的原因,本来是可以的,但是读完书之后没有兴趣了,兴趣转移到别的地方了。


在学校很容易磨灭孩子的兴趣,如果给孩子定了一个高目标高期望,其实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更低,目标太高成就感会很低,导致孩子达到的结果反而很差,还不如先给一个低一点的目标,达到了再提高一点。


2.不要承认他的聪明



这一点是千千万万不能做的,绝对不要,如果别的都不能达到,你这一条一定要做到。


如果一直承认他聪明,会让情绪传达给他,会让他骄傲,会让这个情绪传达到他周围的人,别人看他的时候会有更高的要求,孩子学习很好别人都觉得是应该的,你聪明嘛,这都是既定的事实,干成什么样都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某一次考不好了,别人反而会很高兴,活该嘛。



有的家长有很强烈的需求去夸奖孩子,这都很正常,但不要夸奖聪明,咱们可以夸奖别的方面,反正都是夸奖,夸奖聪明会有反作用,为何不如夸奖别的能让孩子更加好的方面呢?比如夸奖努力,夸奖孩子大度。


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个人会成为别人形容的人。所以不如夸奖孩子别的长处,让孩子多一项长处。


3.不要放任孩子的兴趣



当你发现孩子有兴趣怎么办?


1.孩子比较博爱,兴趣比较广泛,但不能放任。


打个比喻:人的兴趣好比作100块钱,你有很多很多的存钱罐,比如一个罐子放数学,一个放羽毛球,一个放书法等等,但是你只有一百块钱,如果一百块钱全部放进一个存钱罐那就是痴迷。


但是一般来说呢,会有一个主兴趣,比如数学这个存钱罐放进60块钱,羽毛球放进20,钢琴放进20,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书法更有趣,那怎么办呢?要么从数学里面抽,数学舍不得放弃,那就只能把钢琴的抽出来放进书法里。



这个事情只要做过一次就会非常严重,舍弃了一个他认为无趣的东西换来一个有趣的东西,这个事情会上瘾,他总会认为无趣就改放弃,因为有更有意思的东西会等着,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某一天找不到有趣的事情怎么办?只能干等着,啥也不做,直到找到一个新的兴趣为止,但是这个新的兴趣是赌运气的,如果最后能找到一个兴趣能支持他一生的工作肯定能成为大家,但家长也知道赌运气的事情最好别做。


如果孩子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让孩子集中在其中几个最感兴趣的上面,兴趣也会消磨,所以得不断的补充燃料补充这些兴趣,要让他更感兴趣,更更感兴趣才行。


2.不要放任孩子的兴趣在那里滋养


比如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之后,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先放一放。这种情况不要放,放就是放任,你只两种选择:培养或者消耗。没有置之不管。



培养:有兴趣就培养,比如对自然科学,可以和他一起去看看海洋馆,看看科普节目等等,不要放任,把兴趣培养起来积累起来。


消耗:如果兴趣积累很多了,那就要消耗,比如学习报个课,做做社会活动,消耗掉这部分兴趣,只要消耗这部分兴趣就会变成知识。


---------------------



更多学习好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