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代名臣。但他的人品却饱受争议,因为“卖友案”。此案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到过。大致就是李光地将他和好友陈梦雷两人的功劳归为己有,陈梦雷本来指着这个将功补过。结果“功”被李光地独占,李升官了,陈则被流放关外十几年。 李光地 陈梦雷流放期满回来以后,依然气忿不过,洋洋洒洒写了长达四五千字的《绝交书》,痛陈李光地“卖友”行径。李光地当然不承认了,他在《榕村续语录》里,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为自己辩解。 陈、李之争,许多前辈大家都进行过考辩,几乎无一例外的站陈梦雷,斥责李光地虚伪、道貌岸然、背信弃义。 按道理说,李光地的政治地位、学术成就以及知名度远高于陈梦雷之上,陈梦雷叫板李光地无异以卵击石。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分辨后全都支持陈梦雷,只能说,在这件事上,李光地确实理亏。 有人也许会说,陈梦雷的《绝交书》影响很大,也有官员递交到康熙手中,康熙也知道此事,为什么还一如既往地任用和信任李光地呢? 李光地有他自己的处世之道。在他自己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皇帝因为李光地的事质问陈梦雷:“李光地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陈梦雷答:“李某负奴才千般万般,要说他负皇上,却没有。奴才怎敢妄说?” 这就是李光地得宠的秘密。他可以负天下人,却唯独不负皇上。这也正是康熙所需要的,有能力、学识好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够对皇帝死心塌地、绝对忠诚,才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康熙皇帝 李光地的结局是善终的,康熙始终都是一副宠信他的姿态。在他晚年有皮肤病,康熙还多次赐给他泡温泉的药品。但实际上,康熙也一直没有放松对李光地的警惕。 李光地告老还乡以后,在闽浙总督满保的密折中,还能看到他向康熙汇报李光地的近况。包括一些小报告,如李光地的家人与当地乡民之间的纠纷。 康熙朝朱批奏折 康熙一边肯定满保的密奏,一边叮嘱他要保密,不要让别人知道。其实是怕大臣多嘴,暴露出他暗地监视退休大臣的行为。 陈梦雷把李光地当作朋友,俩人共同出谋划策,结果李光地卖友求荣,还抵死不认;李光地对康熙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结果康熙呢?一边表示相信李光地,一边却又暗中监视他。说到底,还是对他不放心。 在官场的氛围里,认真你就输了。 再说说李光地的死对头陈梦雷。他在流放回来以后,主要就做了两件事,一是通过“绝交书”等文章,将李光地对不起他的事搞得人尽皆知;二是跟随三阿哥允祉修《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的学问也是很不错的,他参与修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集清以前图书之大成,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其实,安安稳稳当一个学者,做点文化工作,就挺好的。 可是这名书生,偏偏有一个躁动的、渴望参政的心。在康熙朝晚年,太子被废,九子夺嫡,陈梦雷觉得自己的机会又要来了。 他悄悄请来术士,为诚亲王允祉祈福,保佑允祉“沐帝欢心,传继大位”。由于此时大阿哥和太子先后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三阿哥允祉老成持重,又是年龄最长,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陈梦雷此举,不外乎是一次政治投机。如果他赌对了人,就可以一雪前耻,一飞冲天,成为新皇继位的得力功臣。 可惜,他又赌错了。继位的是四阿哥。 雍正皇帝 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他认命收手,结果也不会太坏。偏偏陈梦雷还是不甘寂寞,他编造了一个他将辅佐嗣君的神话,并手持“将来大位之牌”,声称要献给新君,以获得辅佐之任。 这可触怒了雍正。本来雍正得位过程迷雾重重,现在竟有这么个不知轻重的,号称他知道将来的储君。一旦传扬开来,必然会对雍正继位之事产生更大的争议。 一气之下,雍正将陈梦雷再次流放。这次流放之地是更北的齐齐哈尔,而陈梦雷也死于流放之地。 陈梦雷以一介书生,几度投身宦海。可惜他的智商和情商都不在线。 眼看着以出卖他起家的死对头李光地,从学士做到直隶总督、吏部尚书,最后官至大学士。陈梦雷愤怒又无奈。在九子夺嫡的混乱中,他企图寻求政治投机。押错了人没关系,自认倒霉,起码还可以安享晚年。 他却偏偏又去找雍正皇帝,谁知偷鸡不成蚀把米,落得凄惨的下场。对于陈梦雷和李光地之间的恩怨,雍正当然知道,但正因为恨透了陈,雍正才特意说李光地是“一代完人”,既帮李平反,又报私仇进一步贬低陈。 然而,事实是难以抹杀的。就“卖友案”的结果看,陈梦雷虽然吃了大亏,流放边地,但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同情;而李光地虽然青云直上,高官厚禄,由于卖友求荣,在名声上一落千丈。 乾隆皇帝 虽然康、雍正的态度都是抬高李、贬低陈,但因两位皇帝与李、陈之间的恩怨,评论难免有失公允。乾隆皇帝认为,李光地上疏不列陈梦雷名字的做法,“于公论亦未允”。因此时陈、李两人都已作古,和乾隆没有利害关系。乾隆不掺杂私人恩怨的评价,可以说更为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