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笔·作文 【热事件·01】 2018年7月以来,杭州市最大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滨江绿康阳光家园一共新来了14名年轻“住户”。他们每月只需支付300 元,就能住进 30 平方米的“标间”;但有个条件:作为养老院招募来的志愿者,他们每月要完成20小时的助老志愿服务。 关键词:公益创新、养老与扶幼
志愿者300元住养老院是巧妙的公益创新 文|常金沙
助老可换廉价租房,对志愿者来说,还是挺划算的。有入选志愿者说,在同等地段,租同样的房子月租金大概两三千元。按2000元算,服务20小时,花300元即可租住,每月可省 1700 元。如果反向折算成工资,平均每小时就是85元。我相信,想去当这个志愿者的可能远远不止14人。事实上,入选的门槛并不低。比如必须年轻,要有画画、书法、音乐之类的艺术特长,还要是单身,每期合同只签半年。
有人或许要说,志愿工作就是义工,这么高的“报酬”,已经不能叫志愿助老,或者说义工了。但笔者认为,这种助老行为,仍带有义工性质。这些志愿者的劳动,与一般的陪护服务相比,多了知识含量、艺术含量。敬老院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向社会选聘能满足老人需求的优质助老服务资源,或许是物超所值的。
从引导和激发年轻人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热情的角度看,这种招聘志愿者的方式很有吸引力。此举的最大价值在于,在义工观念远未深入人心的当下,这所敬老院以巧妙的方式实现了供与需的对接。政府、社会,应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从小培育公民的义工观念,推动义工事业的发展?
在许多发达国家,做义工“从娃娃抓起”早已成为广泛共识。我们应从中看到差距。为使义工精神深入人心,德国政府早在1881年就立法,号召公民履行义务。在日本,做义工是一项荣誉。每逢地震等灾害来临,在灾后救援队伍中,都会有各个年龄段的义工。
这些年,诸如一些年轻人表现出“精致利己”的问题,引发了不少关注和思考。利己,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的观念,到了大学阶段,就走向了“精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成长于懂得助人为乐的环境中,并经常参与有组织的义工活动,这对于其人格完善,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作用不可小觑。
好文借道: 养老事业缺乏优质工作人员与大学生租房面临的资金困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两个现实困难,本文事件实现了公益创新,同时也是缓解这两个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在评议时,从社会义工事业的角度出发,这个角度对考生来说较有新意,义工事业在我国并未铺开,也为考生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了新思路。
【热事件·02】 2018年8月,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准备考研,发帖说想在合肥某高校教室内自习。没想到一位自称该校学生的人主动找上门来,称能将其先前占好的自习座位转租给自己,收费200元,用半年。这位网友十分诧异:“既然自己用不着,为什么不把座位留给其他人,而是要拿来赚钱呢?”经调查发现,该校转租自习座位的现象已非个例,学校贴吧已出现多条转租帖,座位按照租赁时间的长短和位置,价格在200元到400元不等。 关键词: 精致利己、公共道德
卖自习座位的人, 理解不了努力和梦想的可贵 文|胡欣红
转租自习座位谋利,与眼下特殊的时间节点有关。暑期留校准备考研的学生多,学校开放的带空调、风扇的阴凉场所有限;一些准备考研的校外人士认为大学里的氛围更适合备考,进一步抢占了资源。供需矛盾,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抢不到座位。
但一个常识是,无论何时,自习室座位都不是商品。它是公共资源,抢来不坐,已属不该,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正当学习权利的无视和粗暴践踏;转租谋利,更是匪夷所思,是部分人利用另一部分人努力学习的热情谋利,可谓毫无公共道德意识。
无论转租者是谁,既然发生在校内,校方的管理都不该缺位。校方表态称,学校的教室座位在非上课时间面向社会开放,任何人都有权使用,不允许学生进行私自转租。但在具体做法上,校方表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清场,一个自习室座位很难保持半年的时间不变。这姑且算是一种解释,但还是过于模糊笼统,没有看到正在发生的现实与学生呼声。
要维持校园正常秩序、维护考研族的切身利益,还是要在管理强度和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暑期开放的自习室醒目位置张贴禁止恶意占座、转租座位的标志,发动学生群体监督,鼓励被转租者收集证据向校方举报,校方调查属实则对转租者实行一定程度的惩戒等。
当然,根本原因还在于改变一些人脑子里唯利是图的意识。现在的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年代,古话也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法律道德、不损害他人利益。
要做到这些,固然需要学校的教育与引导,但作为成年人也要自我警醒。树立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并不是什么过高的要求,而是现代人最起码的素质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