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个关键词讲述的极简蒙古史65·两都巡幸

 陆一2 2019-01-18

1263年,忽必烈将他称汗即之地的开平府定为上都,第二年又将燕京定为中都,后改称大都,即通常所说的元大都。原大蒙古国的首都哈剌和林即告废罢,上都和大都被正式确定为新都城。此时忽必烈尚未建元,但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已经从漠北迁到漠南汉地。

上都开平,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的闪电河畔,宫城的主体建筑是大安阁。大安阁为汉地式的宫殿,原本是宋金故都汴梁的熙春阁,经整体拆卸,运抵千里之外的金莲川,照原样装置。大安阁是忽必烈朝会的主要场所,上都还沿袭漠北原和林都城的一些旧例,设置了被称作“失剌斡耳朵”金色宫帐,可容纳数千人,大汗在这里朝会燕食,分封颁赏。宫城北部设置豹房鹿苑,袭用草原贵族的射猎习俗。上都地处漠北草原与漠南汉地的交通要冲,一方面牵制草原贵族,一方面震慑汉地世侯,对元廷制大漠南北,意义非凡。

大都燕京,突厥语“汗八里”“八里”是城的意思,意为“大汗之城。”大都宫城的主要建筑有大明殿和延春阁,还有广寒殿和隆福宫,后两座建筑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仔细的描绘。虽都是汉地式的宫殿建筑,但内设多有不同。大明殿有皇帝和皇后并坐的御榻,这来自于草原宫帐内大汗和合敦并坐听政的习俗。殿内还有一只涂金镶银的大木桶,用来盛装马奶酒,饮马奶酒是草原贵族和他们同样来自草原的皇帝的共同嗜好。据说,忽必烈还从成吉思汗肇基的曲雕阿兰草原移植了一株青草,称其为“誓俭草”,意在提醒后世子孙不忘祖宗创业之艰。

忽必烈建造两都,体现了他保守蒙古本部和经略汉地战略构想,又兼容了汉地式都城和草原“行国”的双重文化特征。两都制确定之后,忽必烈就在上都和大都间岁巡幸。元朝皇帝每年春季三四月间,从大都燕京出发,北赴上都避暑,秋季八、九月,再从上都返回大都过冬。两都巡幸,朝廷官员分为扈从和留守两部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的主要官员要扈从皇帝北上,他们陪侍皇帝左右,不离权力中心。随同皇帝巡幸的官员及机构称作“都省”,留守大都的称作“留省”,等到秋冬,扈从随皇帝返回大都后,就没有“都省”“留省”之分了。准确地说,上都是元朝的夏都,大都是元的冬都。巡幸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是驿路。这是两都间最重要的交通干线,军民北上,运送粮食物,多经由这条驿路,共有驿站十八个,全长八百公里。第二条是东道。东道含黑谷路和古北口路。黑谷路俗称“辇路”,是专供皇帝赴上都的路线,全长七百五十多公里。第三条是西道。全长一千一百公里。元朝皇帝两都巡幸,“东出西还”,通常由东道辇路赴上都,由西道返回大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