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上都

 易文 2010-04-13
  • 元上都遗址公园
  • 1、元上都的历史文化

        元上都又称滦京、上京,元上都遗址是曾经元朝上都城显赫一时、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它座落在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17公里处。十三世纪的时候,它就随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名扬四海,传遍世界。1964年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现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4A级景区。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其幅员之辽阔为历代王朝之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上都既是元朝的夏都,也是欧亚大陆上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城市。元上都的历史要追溯到七百多年前,1251年元宪宗蒙哥汗登基后,命其二弟忽必烈到金莲川驻帐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搭建传统建筑蒙古包,建立了金莲川幕府经营汉地。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山下选址建城,历时三年于1259年建成,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把这里作为临时首都称作开平府,后又称上都。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将上都作为夏都,元朝的11位皇帝每年初夏率领部下、臣僚、后妃们行程20多天来到上都避暑、处理政务和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大概在上都停留半年之久,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都巡幸制度 。这11位皇帝中有6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举行的。元上都地处草原,这里既可以联络也便于控制周围的宗王贵族,更是连接中原和漠北的要塞。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形容为“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终与元大都共同构成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直趋上都,纵兵焚掠,使得经百年陆续建成的上都宫殿被毁,并逐渐荒废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2、遗址概况

        整个遗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组成,据《元史》所记述,上都城内曾设置的大小官署60所,手工匠人管理机构121处,佛寺67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回回寺和基督教堂等各种宗教建筑若干座,还有亭阁、园林、水池等。大安阁和御天门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

        最里面是宫城,是上都城最主要的建筑,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区。其位于全城的偏东方,东西宽约570米,南北长约620米,略呈长方形,在它的东、西、南三面正中开设城门,东面叫东华门、西面叫西华门、南面称御天门,在宫城内现在可以看到仅有两座宫殿的遗迹,一个是主体建筑大安阁,是皇帝临朝听政、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元朝皇帝即位时依蒙古旧俗在此举行盛大的忽里勒台大会。另一个就是全上都城最高的建筑穆清阁,元帝每年夏季在这里设盛宴款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皇城位于整个上都城的东南部,成为正方形,每边长约1400米。南北墙正中各有一门,加筑有梯形瓮城,东、西墙各开两门,并加筑有马蹄形瓮城。皇城内分布有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其内街道布局整齐、主次分明、相互对称,城内有诸多官署和手工作坊,还建有许多孔子庙、国子监、乾元寺、大龙光华寺等。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城墙每边长约2200米,北部为皇家园林区,每到夏天金莲花,红、白色的芍药花、紫色的野菊,花如兰,马莲花,山丹花竞相开放、繁花似锦,还豢养着许多珍禽异兽,元帝经常在此游乐和射猎,南部为宫帐区,搭设有大小各异的毡帐,表明上都城是一座具有游牧文化传统的草原都城。在上都城外东、西、南三面都有关厢,据考古观测,东关长800米,西关长1000米,南关约600米。《上京杂诗》曰:“西关车舆多似雨,东关长访乱如云”。可见西关车辆繁多,常开设马市,是商业贸易区和集贸市场,东关临近皇城,遂皇上前来度夏的王公贵族把他们的部下安排在这一带居住,南关在明德门外,是进入上都的主要通道,多为酒肆、旅舍,是皇帝每年来都必经的“御道”。此外在上都城的东西各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建筑遗迹,据考古推测,是《元史》中所记的上都城的粮仓,每年可贮藏粮食四十万石。

        ——古老的生态城市。上都成的建设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即“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的山川形势选择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在设计规划方面上都城首次运用了中轴线布局的方式和城市广场的建筑规划理念。城中即有巍巍的宫殿又有毡帐穹庐,城外还有广阔的关厢区,因而显得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元上都在建设时十分注重自然环境在城中保留大量草地和水泊,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故被学术界和城市规划界称之为“古老的生态城市”。

        ——兼容并蓄的宗教城市。由于忽必烈时期对宗教实行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元上都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中国传统信仰的佛、道、儒三教,在此交融。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教堂,其地位都是平等的。宗教建筑除道观、佛寺之外,还有回回寺、十字寺。蒙古民族传统信仰的萨满教也一直被保存下来。

        ——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都市。上都曾是通往漠北、中亚的驿道,也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通道。城内,服务于皇家的工匠俱全,有很多都是从中亚来的,上都城内有回回司天监,建有西域仪象(阿拉伯式天文仪器),聘请有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波斯天文学家,颁布过回回历(万年历)等。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也在此进行,中西天文学的交流,在元代最为密切。 元朝时期,中医、蒙医、藏医、回回医术在此开始交流,甚至远在地中海岸的罗马教皇的使者也来过元上都。

        ——十三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大都会。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十四世纪上半叶,是元上都的繁荣时代。在欧亚草原上,再找不到第二个城市与它相比的了。史载元上都庙宇中的佛像主要出自尼伯尔雕塑家之手,举世闻名的“元青花”就是中西文明碰撞后的结晶。当时,每年春天都有大批商贩从欧亚各地赶来,以各种奇货异宝与元朝人士交易。

    2002年,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官员,在考察了元上都遗址后深有感触地说:“元朝历史和元上都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蒙古史和元上都,那亚洲乃至欧洲的历史,则是不完整的历史”。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有专节记述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原文写道:“上都城内有理石宫殿,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之心目”。

    3、独特的蒙元遗风

        上都文化以现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的察哈尔蒙古文化为代表。这片草原上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这里的蒙古语是国家公认的标准蒙古语;这里的蒙古族保留着浓厚的忽必烈时代遗风,如洒马奶酒敬天的仪式,为最尊贵的仪式;这里曾出土黄金饰马鞍,是上都时代最贵重的马具;这里的民族用品都极具特色;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4、绝佳的避暑胜地

        元上都所在地区的总体地貌为燕山北麓察哈尔地山丘陵带,属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海拔高度在12001500米之间,其所在地金莲川为滦河上游冲积平原,坦荡辽阔,一望无际。上都城在建城时,选择了“龙岗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所葱郁”的山川形势,是金莲川草原上风景、气候最宜人的地方。出元上都北门向西北行,登上龙岗的制高点,秀丽山川,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元上都北枕如青龙盘卧、秀色常青的龙岗山,南临蜿蜒曲折的上都河,坐落在碧草如茵的金莲川草原上。城西北二三公里处,有一个宽约一公里的山阙,它促进了上都城空气的对流,是上都城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正如元人士中所描写的“六月似秋时”、“六月亦冰霜”、“上京六月凉如水”,如果说承德是清廷的避暑山庄,那么上都就是元朝的避暑行宫,的确这是一处绝佳的避暑胜地。

        七百多年过去了,元上都尽管被毁了,但金莲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作为大元王朝的龙兴之地,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这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元上都的影响力不是局限在遗址的城墙内外,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文化景观,已成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因此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