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 | 元上都:忽必烈的龙兴之地,为何被西方称为“仙境”?

 汐钰文艺范 2018-06-29


元上都遗址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辽、金两代帝王的避暑胜地。


元上都遗址


忽必烈大展宏图的起点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金莲川成为沟通漠北和中原重要的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 1251 年,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蒙哥即蒙古大汗位,命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此时忽必烈36岁,他与众多的蒙古王子有着不同的政治抱负,青年时期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开始着力物色人才。早在1242年,忽必烈将中原佛教领袖海云请到漠北,这是现在所见史料中,忽必烈与中原人物接触的最早记载。海云有个徒弟叫刘秉忠,是个兼通儒、释、道的人物,尤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奇门遁甲之术,无不精通。忽必烈大为赏识,把刘秉忠留在身边当了高参。在刘秉忠的推荐下,大批中原儒者投到忽必烈帐下,忽必烈对汉文化渐渐有了较深的认识。


请横屏观看图片

元上都东侧保存最好的约 300 米长的城墙


忽必烈从漠北南下,驻帐于金莲川地区,开府建牙,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现在能考证出来的幕僚大约有六十人,可谓是三教九流、文武兼备。赵复、许衡、姚枢、窦默是程朱理学的信徒,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教主,而天文学家札马鲁丁信奉伊斯兰教;廉希宪善于出谋划策、阿里海牙勇于冲锋陷阵……后来忽必烈即位,其左右大臣基本出自金莲川幕府,元朝建国的大政方针也多由他们谋划和制定,这些人被忽必烈称为“潜邸旧臣”,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建新城。刘秉忠相中的地方叫龙冈,这里北依南屏山,南邻金莲川,东西都是开阔的草原,地势平坦。新城被命名为开平府,主持工程的是董文炳、贾居贞、谢仲温,忽必烈特别授权让谢仲温当监工,说“你拿着棍棒,虽然工匠有数千人,难道会不怕你?”,整个建城时间用了3年,开平也成为了忽必烈谋取天下的战略支点。


请横屏观看图片

元上都遗址概况


并立两都,最初统治重心在上都


1259年7月,蒙哥死于重庆合川钓鱼台,此时的忽必烈在鄂州前线指挥作战,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漠北,兄弟俩都开始了谋取汗位的行动。廉希宪秘密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上,汉人谋士郝经也劝忽必烈“断然北返”。忽必烈与南宋右丞相贾似道议和,率军北还,争夺帝位。年底,忽必烈抵达燕京,在这里停留了三个月,名义上是过冬,实际上是等待自己北撤的部队。1260年三月初一,他回到开平。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琉璃龙头建筑构件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石刻


按照蒙古国的传统,新大汗的产生要经过忽里勒台大会的推戴,参加大会的都是宗王、贵戚、大臣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有支持者,因此,两个忽里勒台大会分别在开平与和林召开,蒙古帝国也就有了两个大汗。双方的敌对矛盾,一触即发。忽必烈在开平集结了蒙古和汉军精锐,储备了大量粮草,亲自率兵北上。双方交战后,慑于忽必烈的军锋,阿里不哥逃跑到了叶尼塞河上游。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五股泉出土的鋬耳金杯,高4.9厘米,通耳长14.4厘米,口径 12.1 厘米,重 188.9 克,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忽必烈占领了和林,但是他很快放弃了这里。因为和林的粮食供应依赖汉地,如此长的补给线限制了帝国都城的发展规模。木华黎的后人霸突鲁建议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采纳了。


然而当时局势还未定,山东军阀李璮发动了叛乱,阿里不哥问题又没有最终解决,开平作为联系中原与漠北的枢纽,其重要性再次凸显,忽必烈遂决定开平和燕京两都并立。1263年6月16日,开平正式升为都城,定名上都,第二年,燕京改名为中都,后改名为大都。中统四年(1263年)二月十三日,忽必烈从大都启程赴上都,八月二十五返回大都。从此,元代皇帝每年北巡上都成为固定制度。对于元朝而言,上都存在的意义不言而喻,它让马背上的民族既是草原的主人也是城市的主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兼容。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出土的高足金杯,高 14.3 厘米,口径 11.2 厘米,底径 6.8 厘米,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上都河阵子山村出土的青花菊花纹盏,口径8.1厘米,底径 2.8 厘米,高 4 厘米,现藏于多伦县文物管理所


1264年,地处新疆中亚一代的察合台汗国投向忽必烈,腹背受敌的阿里不哥势穷力竭,跑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处死了阿里不哥臣属十人,但没有杀自己的亲弟弟,把他囚禁起来。忽必烈取得彻底的胜利,完全控制了漠北地区。


两都制确立以后,忽必烈对大都和上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上都的扩建和改造,持续了五六年。上都采用了外城、皇城、宫城三层相套的结构,整体呈正方形。外城边墙长2220米,城墙是黄土夯筑,经过长久的岁月侵蚀,现残高6米。皇城位于外城的东南部,大致呈方形,每边长1400余米, 墙体两侧用石块包砌,高约10米,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和登城的踏道。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与皇城呈“回”字形。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605米,东西宽542米,墙两侧均用青砖包砌,四角建有角楼。三重城垣相套,是前代都城所没有的,并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都城所继承。目前,元上都遗址是我国草原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鸟瞰元上都遗址


上都作为元王朝的重要都城,其军事防御体系十分完备,在城外四周的山头上,都建有预警的烽火台。城外四周挖有宽约26米的护城河,并筑有石堤护坡,以防坍塌。


现在,上都城池内的建筑物大都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台基都留了下来,通过这些遗址和文献的记载,人们还是可以遥想当年的辉煌。上都宫城最重要的建筑物为大安阁。1266年,蒙古军队攻下了汴京,将那里的熙春阁拆迁到了上都,起名大安阁。有一次,大臣阿沙布花早朝时,因露水多而光着脚行走,忽必烈自大安阁望见,命门卫不许放其入朝,阿沙布花只好从墙下水道钻入。这说明在大安阁上可以居高远眺,同时元上都有引排水的通道。


元上都大安阁复原图


马可·波罗把元上都介绍给西方


蒙古族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就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保护政策。上都皇城有四大佛寺,有道观也有回回寺,还有孔庙和国子监。当时,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通道,除了东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以元上都为起点的草原丝绸之路。外国使者、旅行家、商人、教士等经常来中国访问,这些人之中,有一个人让元上都广为西方所知,他就是马可·波罗。


1275年,马可·波罗随同其父亲、叔叔,从意大利威尼斯来到中国。在上都的宫殿里,他们觐见了忽必烈。马可·波罗在中国侨居17年,他多次去上都,对这座草原都城十分熟悉。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专门有《上都城》一章,是这样描述的:“上都城是现在在位的忽必烈汗所建,城内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大理石宫殿,整个殿堂全部描金涂彩,金碧辉煌;殿内房舍绘有成千上万种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做工精细,技艺精湛,观之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马可·波罗游记》


上都被马可·波罗介绍给西方,从那以后,这里就成为欧洲人梦幻中的东方城市。


1797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在悠然神往中写下了一首诗《忽必烈汗》。在诗中,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名字叫“仙那度”(Xanadu)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


在西方文学中,这个词逐渐有了象征意味,用来形容神秘美丽的地方,亦有宛如仙境、世外桃源之意。影史经典《公民凯恩》中,凯恩在加州的豪华庄园就叫“仙那度”;科学家用天文望远镜拍摄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面有一块大约澳洲大小的发光区域,人们不知道那是什么,称那个神秘的地方为“仙那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