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命运?

 非常名5591 2019-01-18
什么是人?

《说文》解释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礼记·礼运》解释说:“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人是天地本质中最珍贵的东西,是有手足身体形状的。人是由天地阴阳、五行秀气交会而产生的,人是天地的中心,五行的尽头,能知食味、辨声音、别颜色而生活者。

古人认为,人是由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会而产生出来的,天指天气,地指地气,一阴一阳,两气相交,产生了人,而且集五行气场于一身。他(她)的字形更为形象,人,一撇一捺,一左一右,一阴一阳。一阴一阳是指两种性别,阴是指女性,阳是指男性,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阴一阳才是正道。所以严格讲,单纯的一男或一女,都不能构成完整的人,只有一男一女的协调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一男一女,协调配合,阴阳互动,才能生产,才是生活才是人道。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人,才能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夫妻之道,乃人间正道。

什么是生?

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

生,出也。——《广雅》

生,生长也。——《广韵》

自无出有曰生。——刘巘《易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

这几段话比较直白地解释了生的含义。生即出生,生长,进步,从无到有,是天地恩惠的施予,进而指生育、与活的生命。

生与人连起来,就形成了人生,人生,即人的生命过程。 

什么是命?

命,使也。——《说文》。

人生有命。——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命,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使命,二是性命,三是命运。与人生相关联的,是它的性命与命运部分。性命其实就是生命,而命运则是指生命运行的过程。进一步阐发,命是与生相依相伴的,生是人生,是阳性的物质部分,而命是命运是阴性的意识部分,只有生而没有命,是不能活动的,不能进步的,不能运行的,即如生下一个孩子,但他不能生长,就会死亡,如果他能够健康生长,这个生长的过程就是命。所以生是与命连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生是活生生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命则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如影随形,时刻伴随人生左右的。 

什么是运?

运,移徙也。——《说文》

日、月运行。——《易·系辞》

日运为躔,月运为逡。——《方言》。注:“犹行也。”

所谓运,即是日月运行,进一步阐述,即是时间演变而已。运的关联词是命,如果把命与运结合起来看,即是生命运行的时间,或生命运行的轨迹。

如果把人生命运四个字连起来解释,就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所运行的轨迹。

人生有没有轨迹呢?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有其运行轨迹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当然也不例外,也有其生命的规律,和各自的运行轨迹。

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探索生命过程,于是就诞生了一门专门研究人生命运的学科这就是命理学。为了更好地研究发现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相互生存关系,又诞生了与命理学相辅相成的另一门学科,这就是风水学。命理学与风水学,构成了对人生命运的总探讨。

万经之王的《易经》,写出了人生哲学道理的五句话!

《易经》作为中华经典传世之名著,对中国的哲学、文学、政治、法律、天文历法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仔细品读,《易经》中充满了无数的哲学和人生道理。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句话的哲学意义在于上天“愿意帮助的是那些顺从天道的人;人们愿意帮助的是那些敦厚诚实,笃信善道的人。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出自《易经》的谦卦,告诉人们,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而不因为位卑,就在品德方面放松修养。在《易经》里面古人很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

人之所助者,信也。

出自《周易·系辞上》,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处事待人最有帮助的就是诚信这句话对现在来讲依旧有指导性意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

好的家训会影响整个家族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人生观、价值观密不可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会畅通无阻顺利发展,事物顺利发展就会持久。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解决矛盾,不断地变化,事物就会具有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儒释道与人生哲学

中国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其精华,可以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讲“放得下”,三者融汇互补,成就了和合的人生哲学。

儒道佛的互补形成了和合文化,可从多种角度来加以解读。我十分赞同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和合”一词中的“合”,指人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和合心态的形成,儒释道均系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国人精神生活某方面需要。儒家精神趣旨,可以简化为三个字“拿得起”、两个字“有为”、一个字“张”,它主张立德、立功、立言、干事、积极有为,好比是粮店,提供精神食粮。道家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想得开”、两个字“无为”、一个字“弛”,它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惟道是从,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时来解疑释惑。佛家精神趣旨,可以归结为三个字“放得下”、两个字“不二”、一个字“空”,它主张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追求彼岸的极乐世界,好比是精品店,化解烦恼和解脱精神,使心灵得以慰籍和净化。显然,若把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多样性统一“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不可能做到,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助力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道两家源于中国,主要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而佛家主要是讲人死哲学,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反之亦然。儒释道并用,才能看破悟透人的生和死,儒道互补形成“张弛和合学”,儒道佛互补形成“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使得和合心态得以形成。

“一切成就,一切财富,始于健康心理。”其实,人们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和败,主要取决于心理是否健康、心态是否良好。“贪欲一起,烦恼顿生”,如果你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无所求无所谓,不怒不争,不亢不卑,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那么你才有可能坦然、淡定,才有可能取得成就、走向成功,在顺境、逆境、喜悦、忧愁诸多情况下,在工作、生活、家庭诸多方面上,才能活得轻松自在,拨开云雾,卸去枷锁,生活不再沉重、不再彷徨、不再遗憾、不再惋惜。拿得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想得开,不陷于困苦烦扰泥沼;放得下,不误入偏执顽冥歧途。有人形象比喻为这是筷子精神拿起亲情、友情、爱情、恩情,想开不如意事常八九,放下诱惑、烦恼、计较怨愤。

星云大师说过:“看得破的,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处处都是迷途。想得开的,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处处都是凋枯。做何人,在自己;小自我,大天地。 ”拿得起是魄力、想得开是境界、放得下是超脱。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才能解脱烦恼,抛弃杂念,享受自在人生。拿得起,有觉知、敢担当;想得开,少贪欲、无烦恼;特别要放得下,放下自卑赢得自信的人生,放下贪欲赢得幸福的人生,放下固执赢得变通的人生,放下烦恼赢得快乐的人生,放下狭隘赢得豁达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担忧和懊恼、迷茫和困惑、愤怒和冲动、抱怨和焦躁等等面对这些不良情绪的困扰,该如何化解呢?其实很简单,就在于汲取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奉行和合人生哲学,始终保持良好心态,真正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好好活着,笑对生活,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身体慢些走,等一下灵魂慢吟徐唱、且歌且行。

庄子人生哲学的三点启示:
得不喜!失不忧!放空自己做个傻子!

在中国哲学家中,庄子是最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一个,他傲视王侯轻视富贵崇尚逍遥,他摒弃世俗追求审美,是思索最深刻、精神最纯粹的智者。

在先秦的哲学家中,孔子汲汲于功名,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哲学是现实和理性的,仁义礼智信是他对人的规定和理想。孟子是个暴脾气,在王侯面前绝对是一副傲娇的样子,他追求大义凛然的大丈夫精神,崇尚仁政和实现王道理想。孔子和孟子属于此岸的哲学家,此岸即现在即世俗即生活,是现实的理性的哲学。而庄子与老子属于彼岸的哲学家,彼岸即超脱即无为、清静自然、即审美,是一种超越尘世、脱离文明、最好摆脱包括身体在内一切物役、行役的枷锁,心灵彻底自由无依无靠,走向逍遥之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属于道德和伦理的学问,它教人如何治理人生,而道家是治理心灵的学问,它教人如何治理那茫然无措,狼奔豕突的心灵。 

老子是人生的智者,他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反面,庄子则是一位超越人生的至人,他看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内核。人由物而化由气而生,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于尘土,归之于尘土,人的一生无非是气聚、气散的过程。生时朝霞满天,死时落日灿烂,生与死无非是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而已,死亡就是回归大道。所以当庄子的老婆去世时,庄子高兴地敲锣打鼓坐地高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俗世中沉浮的朋友惠施,显然达不到庄子的超脱境界,还骂庄子是个无情汉;连一向洒脱的明朝小说家冯梦龙都写小说来咒骂庄子。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庄子的思想无疑是超越于世界、超越于尘世的,他就像一个跑得太快的行者,前面是无边的黑暗和寂寞,后面无人赶上。庄子显得如此的寂寞。是的,哲学家就应该寂寞,寂寞是哲学家的宿命。

庄子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对生命的价值和自由的深层思考。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如同万物一样皆有灵气,灵的价值就在于摆脱物役,达到逍遥之境。人们都追求自由,美国人甚至说不自由勿宁死,但庄子认为身体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真正的自由是取消一切依靠,取消一切功利,有时候甚至连有目的的审美都可以取消,达到无拘无束、无牵无挂、无滞无碍的逍遥之境。按照庄子的想法,人生就像在一个大鱼缸中遨游,看似自由自在,但拘束无处不在;看起来很美丽其实很悲哀。当人们还在赞美情人之间相濡以沫艰难相爱的时候,庄子却冷笑一声说,不如相忘于江湖。表面上的苦爱,实质上却痛苦不堪,爱其实不是手段,爱是我们的目的,爱不是做给别人去看,而是两颗心紧贴在一起时候的温暖与安然,所以当你不爱的时候,不如一别两散,各自生欢。

庄子就是这么冷酷,因为他看到的是人生中最深层次的东西,而我们也许只会看到表面的风光,却看不到内心的彷徨。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齐物论”,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站得足够高视野足够宽的话,就会发现,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一样的,都遵从于自然大道,虽然形式上千差万别,但道的内核却异曲同工。所以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一样;狙公给猴子的朝三,与暮四一样;生与死一样;成功与失败一样。有的人钟鸣鼎食朱门大院,有的人一贫如洗衣不裹腹,有的人起高楼,有的人宴宾客,到头来却还是“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人生的苦,来自于欲望,来自于对比,来自于心的不自知,而离苦得乐,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儒家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快乐佛家认为人生本虚无,人生下来注定痛苦,唯有成佛才得快乐;而道家则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顺应自然大道,虚空自己的心灵,才能得到快乐。庄子齐物论的观点给我们的人生有三点启示,按照这三条路去走,人生将会变得异常轻松。

得不喜失不忧,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按照庄子的“齐物论”,我们的生活就很容易了,因为你要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的话,你的心就会轻松起来,《庄子秋水》中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只分之无常也”,意思是说,得到荣誉和富贵利禄,你不必狂欢狂喜;失去了这些东西,你也不必耿耿于怀哀愁忧愁哀伤。庄子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处来看人生,既然一切都齐物,当好运来临时,你不必手舞足蹈;当灾难临头时,你也无需哀愁忧惧,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你不必为花开而欣喜为花落而伤悲一样。春天来了她还会离开,太阳升起它仍然会落下,你何必有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呢。庄子的哲学是整体系统的哲学,万事万物的增长必然是另外一个事物的消减,快乐来了,也许伴随而来的是悲伤的滋长。你在这里得到的,必将会在另一处失去。因此我们要把得看得淡一些,把失看得轻一些,就像《菜根谭》中所说,“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得与失存乎一心,心宽了,世界就大了,心静了,则人生处处桃花源,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莫让繁华遮望眼心静则安

在庄子的养生哲学中,最重要的是“心斋”与“坐忘”,这也是他养生的重要的学问,是走向人生逍遥境界的初步但最为关键的步骤。《庄子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者,心斋也。”

意思是说,心志专一吗,不用耳而是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是用气去感应它的作用,气是虚空而能够容纳万物的,只有大道能虚,人心能达到与道相合的虚空境界,这就叫做心斋。

人生和世界都是虚空的,因为只有虚空才能包容万物,只有虚空才能抵达道的境界。心是我们灵魂的主宰,它容纳的多了,心就不自由了,只有它空无一物的时候,灵魂才能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样达到万法归一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身莫如治心,心空则阔达,阔达则格局广阔。

“坐忘”又是什么呢?《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借颜回的话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意思是说,忘记自己的形体,摆脱自己的聪明,如此身心的束缚都被摆脱了,身与心与大道合而为一,这就是坐忘。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我们可以学习这种让心放空的精神。所谓“心斋”就是摆脱心的束缚,去除在心中的名缰利锁。庄子提出,现实的枷锁固然坚固,但真正束缚我们的还是心灵的枷锁,如果我们能够像苏东坡所说的那样,“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话,忘却了蝇营狗苟的俗世生活,我们就可以达到人生的自由。

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也,动与过也”,体外的刑罚用的是金和木制成的枷锁,而内心的刑罚则是精神的折磨。庄子的意思是说,肉体的痛苦固然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欲求的不满,是欲望的膨胀和灵魂的拷问,是内心的悔恨。总而言之是心的不安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安是救赎灵魂的唯一途径。

如何才能去除心灵的枷锁,求得一处心灵的桃花源呢,按照庄子说法,就是给心灵做个减法,减少点欲望,要知道眼前的繁华既非你所有,更非你一人之所有,适当将心放空,才能放飞自我,适当减少些功利,心灵才会达到审美的境界。 

少一些心机,做个快乐的傻子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哲学是反智的,因为按照庄子逍遥游的追求来说,人类有智慧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所待,有所待就会让物欲塞满内心,如此,就无法取消所待,带来生命和灵魂的不自由。

庄子认为人无所求,才能在淡然无味的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精髓他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你有本事有技巧,但你一生劳碌辛苦;你有聪明有才智,但一生忧虑恐惧。如果忘记技巧和聪明的话,我们就可以无忧无虑自由的遨游,如唐人所说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由自在。

因此,聪明人往往自以为是,愚笨人往往斤斤计较,因为他们的心被世俗和物欲所充满,做不到虚空,自然就不能够容纳万物,自然就不能够超然物外。因而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你纵然聪明,但你可以活得傻一些,傻其实就是平淡,因为“人间至味是清欢”,只有平淡才能长久,才能在人生的咀嚼中保有悠长的回味。

所以人生的快乐之道就是多一些大道的纯真,少一些世俗的机心,做个快乐的傻子,这就是庄子教给我们的人生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