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楼一故事 | 景灵堂(附浸入式故事音频)

 cxag 2019-01-18


1924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挽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妇人来到昆山路135号。眼前是一座三层基督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顶,庄严而肃穆。母女俩此行的目的,就是来看看这座新落成的景林堂。这个林是双木林,意为“景仰林乐知”,是为纪念已然去世的林乐知而建。

她们是后来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和她的母亲倪桂珍。而这位林乐知林先生,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是宋家的旧相识了。他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讲中国话,读中国书,有时还会穿清朝衣服,戴假辫子,甚至被清政府授予过五品顶戴官衔。他曾经创办风靡中国的《万国公报》,是当时吸收西学的重要途径,当年中国的知识精英,无论是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的孙中山、于右任,还是当朝政要李鸿章、张之洞,无不对《万国公报》推崇有加,可谓上至皇帝,下至庶士,朝野争读,据说发行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5万4千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林乐知(1836-1907)


除此之外,林乐知还在上海创办了中西书院。不同于传统的教会学校,这里没有繁重的基督教课程,也不规定学生有传教的任务,林乐知的目标很明确:“意在中西并重,特为造就人才之举。”学院在林乐知主持期间,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

中西书院就位于景林堂对面,书院底层设有礼拜堂,称中西书院传教站,可以说是景林堂的前身。当年林先生在传教站讲道,传播基督教文化,提出儒家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其中就包括宋氏一家。宋耀如曾在这里担任牧师,宋美龄也是在此接受了入教洗礼。



斯人已逝,当倪桂珍、宋美龄母女再次踏上熟悉的昆山路时,已是故人林乐知去世的十余年后,对面的传教站彼时也成了东吴大学法学院。而这座景林堂,后来改名为景仰圣灵的“景灵堂”,作为中西书院传教站薪火传承的后继者,翘然耸立,见证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景林堂位于昆山路135号,以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林乐知得名。

林乐知(1836-1907,YoungJohn Allen)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传教士,1859年来华。1864年后,任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等。1868年,应英商字林洋行之聘,任中文《上海新闻》主笔。同年创办中文期刊《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该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2年,林乐知在虹口昆山路创办中西书院,招收中国学生,以英文和中文同时教习。后来,中西书院与苏州博习书院合并为东吴大学,即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中西书院内有一个学校教堂,称之为“监理会堂”。1907年林乐知逝世后,为了纪念林乐知,监理会和学校把这个教堂重新命名为Allen Memorial Church,就是“林乐知纪念教堂”,中文名称“景林堂”,即“景仰林乐知”的意思。

中西书院迁到苏州后,上海校舍为东吴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简称“东吴二中”。1923年,东吴二中升级为东吴大学法学院,在旧校址东侧建设新校舍。同时,在新校舍对面(今昆山路135号)重建景林堂。新建教堂为砖混结构,坐南朝北,出入口开在昆山路上。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尖拱窗为哥特式。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入口立面为三个对称排列的山墙构图;中间大山墙有贯通两层的尖拱窗,其下部有三叶拱带饰,两旁为扶壁柱;教堂的底层为假层,礼堂在一层和二层为通层,总面积为1067平方米,可容纳1500余人。



宋庆龄、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基督教监理会牧师,宋家都是监理会忠实信徒。景林堂设有宋庆龄母亲倪桂珍的专用位子。



1980年,景林堂更名为“景灵堂”,恢复宗教活动。1994年2月15日,景林堂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