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析常用成语 学习文言语法

 弈虫 2019-01-18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化中学 毛世平 【内容摘要】高考文言知识考点涉及到的文言语法现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 定难度。其实,对文言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的解析 来完成。对相关成语的分析几乎涉及到了古汉语语法知识的每一个方面,通过这 一捷径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 成语 解析 现代汉语 古汉语 语法知识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中,有以下考点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 法知识:词语、成语的辨析与使用,语病的辨析与修改,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 句子的翻译,语言表达中的缩写和句式变换(单句和复句的互换、整句与散句的 互换、长句与短句的互换) ,作文等。其中有的题涉及到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有 的涉及到古汉语语法知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从高考反馈的信息来看,涉及 到这些方面的题型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 这说明考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是相当薄 弱的。 的确,在许多大中小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中,许多教师同仁都提出了一个共同 的并且是费力不讨好的教学问题,那就是语法知识的教学。整个高中阶段,从高 一册到高六册,老师结合文言课文篇目辛辛苦苦地讲,学生紧紧跟着老师认认真 真地学,平时翻来覆去地练,检测三番五次地考,到头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 尽如人意, 所以才出现了前文说到的在考试中与语法知识相关的题得分率不高的 现象。为什么语法的教与学会成为师生的一个难点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初中与高中之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初中语 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法知识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也已经淡化了语法知 识的教学,而高中语文知识的能力层级对语法的要求却很高。作为衔接教学的语 法知识教学往往也流于形式,初中生上了高中之后,并没有从根本上掌握好相应 的知识内容。 二是现在的学生普遍阅读量偏少,其自身的语感能力本来就不强。再加上当 今社会,快餐文化的流行和卡通动漫在学生生活中的泛滥以及许多交际场合(包 括媒体)出现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淆乱了汉语语法,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 学习。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试题: 将下列长单句改写成四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不能改变原意: 2011 年 9 月 29 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有实验舱和资源舱 构成的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与神舟八号配合完成空间 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积累建造空间站的经验。 参考答案是: ①.2011 年 9 月 29 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②.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③.天宫一号是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④. 它的主要任务是与神舟八号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积累建造空 间站的经验。 结果,许多考生将第一个句子写成了“2011 年 9 月 29 日,在甘肃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是一个病句,其病因是“缺主语” ,属结构型的语病—成 分残缺。这是由介词“在”的出现而产生的语病。由于学生的语法知识欠缺直接 导致了这一字之差造成的严重失分的现象。不仅如此,学生的作文中也经常出现

诸如此类病句。这些还只是涉及到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问题。至于在古汉语语法 知识的考查中出现因语法知识的欠缺而导致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或许这是一个让大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 教学经验,为广大师生找到一条捷径,那就是解析现代常用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知识。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 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 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 4 个字,也有 3 字的以及 4 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 有逗号隔开。成语究其使用而言,它属于现代汉语语法范畴,因此它的使用必 须适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究其来源而言,它属于古汉语语法范畴,其中必定 包含了古汉语知识的许多语法现象。 而且古汉语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必然的 联系,因此通过解析成语的结构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对掌握古汉语语法知 识必定大有裨益。 以下就是笔者从常用成语中解析出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的几个方 面。 一、通假现象,例如:纨绔子弟,其中的“绔”与“袴”相通;百废俱兴, 其意思是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而 其中的“俱”与“具” 相通。此词出自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建原庙以安祖考,正六宫而修典 刑,百废具兴,多士爰集。” 二、古今异义词,例如: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 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此词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 : 具体而微。 ”其中的“具体”就是一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各部分已大体具备” ; 今义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 。另外如, “不以为然”中的“以为” , 古义是“把……作为” ,今义是“认为”“贻笑大方”之“大方” ; ,古义是“见识 广博或有专长的人”今义是“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自然不俗气无拘束“衣 着适当”等。 三、名词活用 1.作状语,此类成语很多,例如: 鳞次栉比 蜂拥而入 金玉良言 灰飞烟灭 烟消云散 云开雾散 . . . .. . . . . . . 贼头贼脑 . . 里应外合 . . 狼奔豕突 . . 虎踞龙盘 . . 昼伏夜行 . . 声名鹊起 . 不可理喻 . 星罗棋布 . . 力挽狂澜 . 抱头鼠窜 . 比翼双飞 . 冰清玉洁 . .

以上成语中加点的词都是比较典型的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他们在理解翻译的 时候一般都可以做如下处理, “像……一样” “用……” “在……” ,有其相对固定 的意思解析。 2.作普通动词,例如: 瓮牖绳枢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沐猴而冠 未雨绸缪 车水马龙 . . . . . . . ... . . 卓尔不群 . 梅妻鹤子 . . 用。 3.作使动用法,例如:汗牛充栋、汗马功劳,其中的两个“汗”字都要译为 . . “使……流汗、使……出汗” ,而并非“汗水”的意思。 甚嚣尘上 . 荼毒生灵 .. 礼贤下士 . . 不毛之地 . 不蔓不枝 . . 心猿意马 . .

以上加点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都作名词, 但他们在这些成语中却要作动词

4.作意动,例如; . . “幕天席地”中的两个加点字要译为“以……为幕(席) ” 或“把……为幕布(席子),这两种翻译也就是古汉语中意动用法之常规译法。 ” 又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一词要译成“把……看成草菅” 。 四、动词活用,作使动,例如:不可理喻(使……明白) . 、焦(使……变焦) . 金流 (使……流动) 烘 石、 . (使……烘托) 云托月、 . 沉 (使……下沉) . 鱼落 (使…… . 落下)雁、闭(使……隐藏)月羞(使……害羞)花、破釜沉(使……沉入)舟, . . . 加点的词语只有按照括号中的意思来解释才能将整个词语的意思弄懂。 五、形容词活用 1.作名词,例如:孤陋(简单的知识)寡闻(见闻) 、登高(高处)望远(远 . . . . 方) 、以逸(指安闲的军队)待劳(指疲劳的军队) 、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 . . . . 利的武器)抱残(残缺的陈旧的知识)守缺(残缺的陈旧的知识) . . 2.作普通动词,例如:人老(变老)珠黄(变黄) 、十室九空(变空) 、全(保 . . . 全)身远(远离)祸 . 3.作使动,例如:完(使……完整)璧归赵、正(使……端正)襟危坐、劳 . . . (使……劳苦)民伤(使……受到损坏)财 . 4.作意动,例如:不耻(以……为耻辱)下问 . 以上列举到的成语中加点的字,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形容词,而实际到了具体 的成语中却要理解成相应的括号里的意思,他们纷纷都有了古汉语里的活用现 象。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省略“于”的情况,例如:金玉(于)其外、败絮(于)其中、卧(于)薪 尝胆、贻笑(于)大方、兵不血(于)刃、厝火(于)积薪、完璧归(于)赵、 鞭辟入(于)里、返璞归(于)真 这些成语在相应的位置都省略了“于”字,只有将他们补充出来,理解起来 才更加浅显易懂,学生也才容易接受。 省略谓语的情况,例如:一言(当)九鼎、一诺(值)千金、一日(行)千 里、沧海(变)桑田 括号中的字是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时要补充的字, 而这些字在具体的句法结 构里要充当的谓语成分。 2.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趋之若鹜 这三个词语的含义都需要从其构成上来审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若鹜趋 之, 只有这样交换了相关词语的位置来解释之后才使整个词语的意思更加一目了 然,而这恰好又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 3.宾语前置,例如:马首是瞻、唯利是图、时不我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几个成语中都可以用其标志性的字词来分析其结构,他们分别是“是” “不” “焉” ,他们构成了“是”字句、否定句、疑问句,而其中的动词涉及的对象代 词,且作了宾语,按古汉语语法知识来审定,它们就构成了宾语前置句式。这些 成语真正的语序是应该分别是:瞻是马首、唯图是利、时不待我、皮之不存,毛 将附焉。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得出,利用成语来解析文言语法现

象, 让学生去掌握相应的文言语法知识比起单纯地通过学习文言课文来掌握文言 语法知识要更加浅显得多、 容易得多, 因为成语是学生喜闻乐见和经常使用到的。 广大师生不妨一试,或许会让那些对文言语法久学不会的学生从中受到某种启 迪,以至于豁然开朗,从而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