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时习之:追随孔夫子的学习之道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1-18

《论语·学而》:“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一个人学了,还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去复习它。这句话的关键字词为“学”和“习”。整部《论语》特别重视“学”。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至圣先师,万事师表,就是因为他特别重视“学”。我们常说圣人无常师,就是说孔子向一切有可取之处的人学习。哪怕对方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三字经》里就有“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

按学习与否,孔子把人分为四种,《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一种人是生而知之者,生下来就知道,全知全能,这是最优秀的人,准确地说这不是人,这是神;第二种,也就是次一等的人,是学而知之者,这种人勤学耽思,敏而好学,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达到圣贤的认知高度,其代表是尧舜孔孟等人。

再下一等的人是困而学之者,就是不会未雨绸缪,而是事到临头才去想解决的办法,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自然手忙脚乱,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最下等的则是困而不学者,这种人,在生活中到处碰壁,还不思进取,不会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反思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宁可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这种人处于最低的层次,自然就在生活的底层。

孟子说过,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努力学习与否。做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既然不是生而知之,面对大千世界,人就应该努力学习。

孔子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学习来获得知识的人。”

以上说的是“要学习”,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学什么”,当然是老师教什么,弟子学什么。那么,老师教授什么内容?《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第一种是历代文献,这是文;第二种是社会生活的实践,这是行;第三种是对待别人的忠心,这是忠;第四种是与人交际的诚信,这是信

这四项内容既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又包括素质。如果一个学生文行忠信的学问皆能通达,我们称其为受业身通。从而也就有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素养和能力。

再看第二个关键字词“习”,孔子说,要努力学习并按一定的时间节点来复习它。那么这个时间节点是多久呢?我们用孔子弟子子夏的观点来做补充。

子夏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就是说;“每天知道未知的东西,每月不会忘掉自己学到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

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学习的规律为: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为大家所接受和熟知。

但子夏后半句说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月内要把学到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就是学习的规律,包括了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一篇经典读过之后,一个月后再翻起,完全忘掉,恍若与之未曾谋面。

这是因为隔的时间太久没有复习的缘故。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所以,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而且时限不要超过一个月

学过之后要按一定的时间节点去复习他,自然会心有喜悦,为什么呢?《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旧知识,把旧知识巩固,在故有的知识上得到新的启发,有了创新性认知,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叫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是对前人的超越,超越了前人,自然可以成为老师。如何能不心生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