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二分天下,鲁肃的榻上策,究竟谁优谁劣? 提到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计,鲁肃的塌上策,首先必须清楚:一个策略良好与否,必须要在实施中得到证实,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而执行过程中,就有着现实局限和执行将领在执行细节的认可和实施程度等风险。因此,策略的良好与否,除了在理论上讨论,还要看执行程度和细节。应该说,这三个人都是非常高明的战略家,所提出来的三个大战略都是非常精彩,而且有异曲同工之处,显示宏远的目光与深邃的见解。先来看看诸葛亮的战略。诸葛亮的隆中对,大家都很熟悉了,要点是:第一,曹操不可与争锋;第二,孙权可与结盟而不可图谋;第三,应该夺取荆州及巴蜀,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 其次是鲁肃的战略。鲁肃见孙权时,孙权只有十九岁。当时鲁肃纵论天下,提出自己的战略见解,要点是:第一,汉室已经衰亡,不可复兴;第二,曹操已经坐大,无法铲除;第三,东吴的战略方向,是剿灭黄祖,讨伐刘表,控制长江水域。应该说,鲁肃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孙权也践行他的战略,杀黄祖为父报仇。在曹操大举南下时,果断与刘备联手,在赤壁大败曹军,进而夺取荆州。这个过程,完全与鲁肃的战略相吻合。不过,鲁肃晚年有点犯晕,把东吴控制的荆州之地借给刘备,导致周瑜的战略未能实现。 ![]() 最后是周瑜的战略。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夺取江陵,规划东吴的新战略。这个战略分析的要点是:第一,曹操刚吃了败仗,一时间不能大举用兵;第二,东吴的战略是西进,攻略巴蜀,进而夺取汉中;第三,在关中的马超结盟,共同对付曹操;第四,攻取襄阳,与曹操争夺北方。再来分析三者的战略优势。周瑜的战略,是个极有远见的战略。倘若不是他死得早,刘备哪里有机会得到巴蜀呢?若是东吴依周瑜战略,夺取巴蜀、控制汉中、连横汉中,那么东吴完全有实力与曹操平分天下。可惜的是,周瑜一死,孙权听鲁肃的话,把江陵借给刘备,夺取巴蜀的战略就废了,被刘备捞得大便宜。诸葛亮的战略与鲁肃、周瑜并没有很大区别,全都看中荆州与巴蜀这两块风水宝地。但是诸葛亮战略对刘备的意义,要大过鲁肃与周瑜战略对东吴的意义。 ![]() 周瑜的宏伟战略,最终没有实现,所以谈不上意义;鲁肃的战略,虽然实现了,却又毁在自己手上,功过相抵。只有诸葛亮的战略,挽救了刘备,并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隆中对,走的是刘邦建立西汉一统之路,注重防守反击;而周瑜的天下二分,走的是春秋秦楚联盟对抗晋齐的称霸之路,注重合纵联盟;鲁肃的榻上策,走的是楚国称霸之路,只是方向相反,楚国是由西而东,鲁肃是由东而西,注重局势变幻。 ![]() 诸葛亮和鲁肃都注重“天下有变”这个局势,周瑜并不看重敌方内部的局势变化而重在盟友;诸葛亮和周瑜都非常重视荆州,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地的战略关键,鲁肃对荆州没有那么看重——因为在鲁肃归还的漫长长江战线上,荆州只是其中一点。隆中对和榻上策都重在防守,等待北方出现叛乱,才有统一的机会。这也是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教训:春秋时,晋国称霸北方,楚国百年争霸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击败晋国,这就是鲁肃榻上策的缺点;秦国有关中、巴蜀,但山东六国若是真心合纵,秦国也只能兵守函谷关,统一梦想成空,这是隆中对的确定。 ![]() 天下二分的缺点就更明显:无论是春秋时期的盟国,还是战国时期的合纵,都没有永远的盟友,今天的盟友,就是明天的敌人。总的来说,诸葛亮和鲁肃是等曹操内部出现叛乱,周瑜是策反曹操内部为盟友,是不同的操作。在理论上来说,各有优劣。不能说诸葛亮和鲁肃的防守反击有效,周瑜的化敌为友就无效。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宋等坚持防守反击,最后守着守着也守没了。帝辛放姬昌回周,项羽和刘邦鸿沟结盟,辽和北宋结兄弟之盟(结果北宋主动和金提出海上之盟灭辽)、金和南宋绍兴之盟(结盟南宋和蒙古灭金)等都说明,敌人变成朋友后,是最有可能给自己背后一刀的人。 ![]()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计,本质上都是占据险要进行割据,然后被动等待对方出错;周瑜的天下二分,本质上是联盟合纵改变形势,主动削弱敌方势力。本质上不同的策略,难以进行评价。即便是隆中对和榻上计,也是因为地形不同而有所不同。诸葛亮和鲁肃个性和取向基本相同,所以隆中对和榻上计本质相同。 ![]() 秦一统六国、刘邦一统,是隆中对的故事;晋楚称霸是天下二分的故事;榻上计是楚国称霸南方的故事。谁能说这些故事有优劣之分,只有执行成败之分。单纯以成败论高劣,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