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句老话,叫“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这不是句玩笑话,历史上的大直沽是天津最早的人口聚落,也是天津城的根。 皇帝在哪,资源就要往哪倒腾,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中国的政治重心转移至北京,南粮北运使天津的漕运、海运迎来新的发展期。 元朝时,海河流域自三岔口到入海口的大部分地区统称为“直沽”,这是天津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名字。元代的粮赋运输以海运为主,大直沽则是元代直沽海漕的中心。这里有接运厅、海运米仓等各类署衙,也有天妃灵慈宫、挂甲寺、荐福庵等寺院庵堂,当然更少不了商贾、船工、官兵们忙碌的身影…… 荐福观音寺 从此,大直沽客商云集,成为了南北货物往来的重要集散地。大直沽昔日的繁华,也被很多人用诗句描绘了下来: 直沽 极目沧溟浸碧天, 蓬莱楼阁远相连。 东吴转海输粳稻, 一夕潮来集万船。 元代海运路线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海津”便是天津历史上的第二个名字。今天在大直沽六号路、八号路之间的海河边上,还有一座牌坊,正面书“元海津镇”,背面书“古直沽渡”。 明永乐十三年(1415),明政府用运河漕运取代海运,漕运中心移至小直沽(三岔口一带),加之其离卫城较近,大直沽失去了发展优势。但瘦死骆驼的比马大,之后其成为了天津城东第一大重镇。 《津门保甲图说》中记载,清代中期,大直沽地区的铺户(商店)和负贩(小贩)户数占比将近一半,可见大直沽地区当时的商业化程度之深,而当地的经济支柱,就是兴起于元代的造酒业。说到这里,那不得不提的就是大直沽的三宗宝了。 古庙 大直沽古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妃灵慈宫。 天妃就是天后娘娘。大直沽的天妃宫是天津历史上16座(一说27座)天后宫中最古老的一座。当时的漕运、海运风险很大,所以从官方到民间都会祈求天妃庇护,妈祖文化也是在这时传入的天津。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宫同样建于元代,但比天妃宫的建立时间晚。 天后宫春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一把大火烧了天妃宫,虽然五年后再次重建,但规模远不如之前。据大直沽老人回忆,旧时的大直沽娘娘庙会十分繁盛,孕育出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高跷、津门法鼓等等。 1997年,在大直沽地区危改工程中,发掘出了明代《重修敕建天妃灵慈宫碑记》残碑和碑座“赑屃”,“赑屃”就是驮石碑的那个大王八。如今此处已经修建成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烧锅 我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有个网友初中毕业体检时,大夫拿瓶酒精问他是否能闻见味道,以此来测试其嗅觉。他回答:“闻见了,52度直沽高粱!” 大直沽的烧酒(直沽烧),就是直沽高粱,也被称做“烧刀”。因元代距离粮食集散地近,大直沽的造酒业开始兴起。到了清代中期,大直沽酒业更是得到迅速发展,直沽烧、玫瑰露、五加皮成为了天津三大名酒。 随着小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天津酒业迅速进入衰落期,解放后仅剩8家酒厂,政府为扶持大直沽酒业,将其中的义聚永酒厂改为直沽酿酒厂。 但对老天津人来说,直沽高粱就是咱自己的茅台。 台子高 大直沽能成为最早的聚居地,虽说离不开漕运,但其特殊的地貌特点也是很重要的原因。1939年天津闹水灾时,天津市区80%的面积曾被洪水淹没。 而大直沽一带地势较高,所以没被水淹,但被水困住了……因此粮食等物资难以运达。不得不向外界求援。 从大直沽的旧地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高台地貌的描绘。这种地貌特征反映至今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直沽以前的“台”字地名,如前台、东观台、刘台等。 津门保甲图说 在上世纪末对中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直沽的高台地貌下,埋藏着天津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化堆积。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碎片、砖瓦、生活用具等遗物按时间顺序依次堆叠,在最上层还发现了晚清八国联军火烧大直沽的痕迹以及日本鬼子扔下的炸弹。这些物证证明了大直沽高台地貌是人类活动而形成,并印证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来源视频@大直沽的守护者 大直沽的考古发掘,是伴随着上世纪末的天津危改工程开始的。大直沽地区历史悠久,危旧平房和私产房最多,百年老宅就有好几处。自1989 年改造西观台,之后又先后改造了刘台、津塘村等7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