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目回听 | “文献里的天津”之天津运河故事第十三讲

 新用户19354tjV 2023-04-14 发布于天津


2023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打捞三津记忆,留住九河乡愁,

让古籍说话,以文字传声。

多位专家学者带领大家一起读懂天津这座风雅的城市。

每周一到周五 晚间19点 

FM91.1 天津生活广播

“城市记忆”节目将陆续推出新系列:“文献里的天津“

第一季节目聚焦《天津运河故事》。

图片
节目回放
图片



本期嘉宾  章用秀
图片
图片
北运河的诗歌与人文
图片   

    北运河也称潞河,北运河沿岸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但使北运河漕运兴盛,而且也成了士子进京的水路要道。沿河两岸那“波定云间上下天,苇塘蒲溆远相连”的自然环境曾引发了众多南北名人学者的文思与遐想。今天津市北辰、河北等区的北运河沿岸,更是为文人学子所关注,他们每乘舟于桃花口、北仓、柳滩、丁字沽、白庙、西沽、堤头、窑洼等沿河村野古镇,多挽舟下船,或访幽探胜,或吟诗抒怀,数百年此风不衰,实可堪津门乃至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

    现今刘园苗圃北面的桃花口及桃花寺,当年桃花映水,景色绝佳,文人们行至于此无不为之倾倒。早在元代,成始终在其《发桃花口直沽舟中述怀》中就发出了“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的赞叹(《果溪诗钞》)。清初,浙江海宁学者查慎行途经于此,用“独客叩门来,老僧方坐睡,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末”的诗句勾画桃花寺的清幽与静谧。康熙年间,圣祖玄烨乘船南巡,行至浙江,正值桃花盛开,回京时,大概是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御驾至津北桃花寺,又逢这里桃花繁盛,踌躇满志的康熙皇帝感到十分喜悦,于是调寄《点绎唇》词:“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似两春报。锦缆仙舟星夜眄,辰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阳老。”对于此事,钱塘籍学者汪沆以拟人的手法、传神的笔触记述了桃花寺的美景和玄烨的欣然:“桃花寺外桃花树,春去犹迎銮辂开。莫讶天公机杼巧,红云要护翠华来。”(《津门杂事诗》)。

图片

    濒临北运河的北仓(又名尹儿湾)在清代一直是津北重镇。雍正二年(1724年)在此建仓廒四十八座,二百四十间,每年截留漕粮以备赈济之用。《津门杂记》曰:“仓廒在城北十八里,名曰北仓……为屯粮之所,有大史官驻守。”对北仓那独具特色的景观,文人学子每每触景生情而多有描述。清代诗人李廷敬的“渔人艇自为村落,野戍楼还飏旆旌(旗帜)”,查为仁的“社鼓声喧村店北,酒帘影飏板桥东”,华鼎元的“寥落仓储矮屋斜,平林秋色澡寒鸦”,多角度地展现了北仓这一屯粮之地的社会风情和历史进程,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至今令人回味。

    丁字沽在城厢北八里,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长安客话》:“其名丁字沽者,以河形三岔如丁字故也。”丁字沽“榆柳栽成巷”,“风物久闻名”,明清两代更是赞者不绝。明代文坛领袖、身居朝廷阁臣的李东阳,清朝著名学者、诗人朱岷、查礼、张问陶等,都对丁字沽怀有深情,留有佳作。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东阳以翰林院侍讲兼应天府乡试考官,乘船沿运河赴南京监考阅卷途中,作《过丁字沽》一诗,用“僧钟已及午时饭,官舫才过丁字沽”之句勾勒出这里的恬静与幽雅,与其著名的风物诗《天津八景》并称于世(《怀麓堂集》)。清乾嘉时代的张问陶平生常往来于北京与江南间,且数次赴津,同津门文士颇有交往,天津学人梅成栋即出其门下。那年他路过丁字沽,动情地写下了“月午闻邻笛,秋风丁字沽,鱼腥收夜网,舟稳衬寒芜”的诗句,描绘了二百年前此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和津郊水乡那宁静优美的夜色(《船山诗草》)。

图片

    西沽旧名黄叶村。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曾在此设官渡,后因“年深岁久”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改为浮桥。雍正间在天津供职的汉阳人张坦熊曾作《春早渡西沽浮桥即目偶成》,展现了当时这里“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此诗早被收入《天津县志·艺文》。嘉道间,诗人崔旭赴津时,特作五律《过西沽》,以他自己身处其他的切实感受写出西沽“一路通春水,春风漾绿波,过桥人影乱,夹岸橹声多”那悠然而喧嚣市井(《念堂诗草》)。清金玉冈《九月五日泛舟至西沽登亦蜃楼》、康尧衢《清明西沽道中》、梅成栋《西沽夜渡》等诗作,则以亲切生动的笔调从不同侧面道出了西沽一带旧时的风情古迹。民国初年,西沽种植了繁密的桃花,每当春日,津人多来此春游,文人吟咏桃花一时流传。笔者尝见一民国年间的文人雅集录,载有词家向迪琮、赵元礼等人在西沽的唱和之作,颇见当年桃花之盛。

图片

    河北区界内的北运河,上至霍嘴,霍嘴往下则是白庙。白庙又叫白马庙。据说明万历年间有个从洛阳来的云游和尚在此地建起一座大庙,并按照洛阳白马寺前白马石雕的样子雕凿了一座背驮经卷的石马,故称白马庙。明朝末年,寺院遭到一场大火,伤了元气,然旧迹尚存。清代,在运河乘舟的南北士子途经这里,大都系舟瞻仰。清初海宁籍学者、武英殿大学士查慎行尝作《白庙》诗,勾画出这里的景象:“一院槎牙树,居僧守鹊巢。俗贫稀赛社,瓦缺只编茅。暗处虫丝结,尘边鼠迹交。渔人来寄网,时有一船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回京途经天津,巡视于此,亲书“孤云寺”匾,更为白马庙平添了一道光彩。此匾为石质,长160厘米,宽70厘米,1994年出土后存于自庙村,现己成为白庙村历史渊源的见证。

图片

    自白庙沿北运河而下,依次为席厂、东于庄、辛庄、堤头等村落。其中尤以堤头村出名。堤头早年是北运河东岸的一片荒地。明永乐年间一批移民来此定居,或事农耕,或事渔业,或事船工,遂成材落。因地处堤头附近,故名堤头村。堤头一名出现较早。据考,北运河堤修筑于元至元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283-1289年)其堤自香河牛牧屯起到此为尽头。清同治年纂修的《续天津县志》关于堤头和堤头村有一段记载:“按北运河东岸自香河县至天津堤头上,堤头村以东之净土院、贾家桥、小关一带皆无堤。”此地自明代移民定居发展到清代中叶,已成为北运河东岸一个烟波柳绿、风光旖旎的繁华小村。清人姜森《堤头晚归》诗有“路怯新桥窄,村怜野潦穿”,樊彬《堤头早发》诗有“人家图画里,遥见水边亭”,于士祐《晚宿堤头》诗有“暮烟群树合,渔火远滩明”,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二百多年前堤头村民的恬静生活,表达了文人学者对这一带乡间美景的依恋。

图片

    笔者三十年前曾了解到,堤头及其附近村庄也是民间花会的活跃地区。堤头庆云高跷会、辛庄全音法鼓老会、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窑洼秧歌老会等在清代已经建立起来。据说东于庄同乐花鼓源于安徽凤阳。乡老告诉我,同乐花鼓之所以有凤阳遗风,是因为此地乡民的祖先是明初燕王扫北时从安徽迁徒过来的。人迁过来了,花鼓技艺也带过来了,于是代代相传,才有今天的“好戏”。

    堤头村畔于清末年间还建起一座远近闻名的水利设施一耳闸。史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鸿章鉴于金钟河上段淤塞,派人沿堤头引河旧迹开挖新开河,代原金钟河上段,西起北运河左堤,迤东北下行,尾闾于南孙庄东入金钟河,以分泄北运行汛期洪水。并在河口即堤头村东修建一座滚水坝。1919年将滚水坝改建为14孔泄水闸,名耳闸。耳闸的修建距今已一个世纪,作为近代先进水利工程的代表,现也成了难得一见的历史遗迹。

    自堤头沿河而下又有个村落,古称东沽,亦名窑洼。前人记载,窑洼曾发现明代玄帝庙(后改为净土院)铁磬一个,上有铭文说:“玄帝庙在东沽港村。”从地理位置上看,今天的东、西窑洼就是东沽。东沽盖对西沽而称。清人查曦有《东沽野酌》曰:“黄叶村(即西沽)前带酒歌,夕阳欲落晚风多。人家两岸临秋水,坐看牛羊乱渡河。”《津门杂记》也说:“东沽,今名窑洼。”清初以降,此地以古刹大悲禅院、寺院后面的一层楼草堂及其周边那充满天然野趣的河塘佳色最为著称。人称“诗仙”的山西蒲州籍学者吴雯、浙江仁和籍诗家蒋诗、“燕南二俊”中的崔旭等清代名流,每每雅集于此,或乘舟小酌,谈古论今,或聚之草堂,观景赋诗。“芦花野水四围秋”、“开窗但见满河灯”、“重阳秋色意中迷”、“一寺黄花一径微”,均是吟诵这一带风情美景的名句。著名学者、文学家朱彝尊撰写的《大悲院记》不仅极富文采,也是考证大悲院沿革及天津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料。

图片

    窑洼至现金钢桥沿岸,近百年来,更与李鸿章、袁世凯等诸多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治年间,官居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曾率淮军驻扎大悲院,并在窑洼一带修建营房,开辟教场,设置义地。李死后,又在附近建李公祠和安徽会馆。中国末代状元刘春霖的“状元楼”恰也建在北运河边李公祠一侧。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今天的金钢公园和第二医院所在处,又建起了海防公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慈禧太后莅津阅兵的行宫(因戊戌政变事起而未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督直时,改为直隶总督衙门。辛亥革命时,由革命党人发起的天津起义也是在这里爆发的。直隶总督衙门前的枪声划破沉寂的夜空,在北运河边回荡,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覆亡。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又是在这里将红旗插土了金钢桥头,宣告新时代的到来。

    如果我们抛开1918年第五次海河裁弯取直前由金钢桥至狮子林桥的那段北运河古河道而不计,仅北运河北辰区、河北区界内北运河沿岸的人文历史,就足以构成旧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和运河文化的一条长廊了。有人说:“地因人而益名,人因地而弘传。”古运河特殊的交通地位、优美的自然风光,带来了沿岸的经济繁荣,也造就了这里人文之美。 


图片

预告:今晚(4月13日)播出

古诗词中的杨柳青

图片
本系列将陆续推出

图片

01 运河两岸有人家

图片

02 文献中的天津运河漕运

图片

03 运河漕运的最后绝唱

图片

04 明清对大运河的治理

图片
05 盐院,运河边的传奇衙门
图片

06 北运河畔的北仓廒

图片

07 话说李鸿章的《九宣闸碑记》

图片

08 宋元时期运河上往来的回族先民

图片

09 随运河而兴的杨柳青年画

图片
10 阿列克谢耶夫与杨柳青年画
图片

11 明清时期天津水神崇拜

图片

12 运河与天津饮食

图片

13 北运河的诗歌与人文

图片

14 古诗词中的杨柳青

图片

15 诗人邵长衡笔下的天津

图片

16 水西庄与大运河

图片

17 蓟运河辽运河考

图片

18 蓟州漕运的下仓码头在哪里

图片

19 蓟运河畔白龙港

图片

20 蓟运河从我家门前流过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首播:每周一到周五 19:00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