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凤凰 曾经叱咤一时的三代女团,Girls Day成员合约即将到期,而一起活动了将近10年时间的成员们选择不再续约,组合就此成为历史。作为组合成员关系甚好,各自发展也像模像样的团体,女孩日成员们的选择实在令人感到困惑,既然感情好又不存在竞争,为什么不续约? 因为她们已经不再是小公司出身的组合,而是被大公司收购后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冷藏的鸡肋女团。与其继续蹉跎青春,不如干脆为自己松绑。 所有小公司出身的组合,在出道初期都面临着知名度不够,没有同门师兄师姐帮忙撑场面站台的困局。相比还未出道就自带流量的名门组合,他们的走红尤为不易。于是比起大公司出身的组合,这些偶像们不仅要有出色的业务能力,更一个个都是综艺咖。 因为要把握住每一个能红的机会,即使不是因为业务能力强走红也没关系。能红,才是第一步。 其中的幸运儿在走红后,便要担当公司的“奶妈奶爸”,辛苦跑场子赚钱,为公司的后辈们赚“奶粉钱”。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少粉丝为自家偶像抱不平,甚至希望他们合约到期后干脆被大公司签走,逃离“奶孩子”的命运。 但是背靠大公司真的好乘凉吗?二代女团中的绝对实力代表BEG(昵称褐眼女孩),综艺感和实力在韩国女团中都是顶尖级别,更重要的是因为成员普遍年龄较大,甚至是不少综艺节目MC的前辈,反而会显得综艺感十足。 这样一个实力女团,在所属公司被收购后便几近于销声匿迹。不仅数年不再回归,即使公司勉为其难地安排她们回归一次,前期的宣传和费用支持也少得可怜。甚至有很多人压根都不知道,褐眼女孩居然回归过。 收购她们所属经纪公司的不是别人,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韩流豪门——SM公司。这样的巨头公司没有经费的话谁都不会相信,把这么一个出色的女团直接放养,唯一的解释就是公司不想在她们身上投入。 无独有偶,女孩日也是从所属经纪公司被大公司收购后,便开始“抠脚”生涯。成员的个人活动有声有色是因为,大家的个人合约或是单独签给其他经纪公司,或是制片方直接找上门来邀约,不需要公司层面推进或投入。 2014年冲上准一线位置后,本来有劳模团之称,一年回归数次的女孩日变得“懒散”了,好几年都不见她们发行新作品,2017年的专辑也是在粉丝和成员多方施压要求下,才为了平息口实一般象征性地发了张迷你专辑。 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一年回归N次,几乎全年无休的团体,突然变成N年回归一次,许久不见新作品的时候,如果这个组合所属的公司体量不大,那么大概率是被大公司收购了;如果是中型体量的公司,则极有可能公司上市。 被大公司收购,看似可以与大公司共享资源,成为一众知名团体的同门,但实际上在大公司的掌舵人眼里,被收购来的小公司及其员工始终都是外人而已。不少小公司为了保留话语权,往往选择被收购但独立运营的办法。极速赛车信誉群 可是一旦被收购,想要保持独立运营的能力谈何容易。更多的时候,是小公司原有的创始人及管理层被逐渐边缘化,渐渐被算计出局。由大公司自己的管理层彻底接管,至于小公司旗下的组合,在韩流大物的眼里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值钱”的财产。 韩国的新组合那么多,无论多红的组合,只要回归的频次减慢,就会被新人所取代,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作为大公司,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旗下的组合们的回归频次和概念,以及资源的配置,至于“养女养子们”,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原所属公司是宝贝的组合,到了新的环境里不过就都是弃子而已。虽然大公司资金充裕,但也绝不会白白花钱和这些组合的成员谈条件解约,而是干脆放在一边不理不问,爱做什么统统随便,近似于放养的状态。只等到合约到期的时候,成员自动离开。极速赛车信誉群 这对于成员们来说确实不公,但以商人逐利的本性来说倒是情理之中。韩国娱乐业发达,小公司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小公司的老板大多数也都是想靠着一个够红的组合,搭上大公司的顺风车,拿到一笔可观的“买断费用”,便皆大欢喜。 至于中型公司上市,虽与被大公司收购不同,但昔日的创始人已经不能再继续“一言堂”的管理模式,而是处处要受到董事会的限制。出于对股东利益的考虑,更不能如过去一样,倾尽全力地“赌”某一首歌或某一只舞能大火。 商人得到了钱和名声,真正可怜的,只是这些心怀梦想最后却成为棋子的组合成员,还有真情实感的付出,以及最后等不到偶像回归的粉丝们。 偶像组合成员们在舞台上蹦蹦跳跳地唱着爱与希望,但希望对于她们来说,又在哪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