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做人当为君子,君子亦如竹

 天下丛林 2020-07-31

早在《诗经》中,古人见竹疏朗潇洒,便想起君子。欧阳修也言:“竹色君子德。”古人以竹追思君子,见竹如见君子。

苏轼一生,更是痴竹如命,置身竹林,宛如与君子作伴,以此勉励自身。世谓竹如谦谦君子,君子之姿,亦是竹之姿也。

虚怀若谷,中通外直

唐代张九龄亦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竹,不仅外表刚直,更有容纳海川的开阔胸襟。与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相当。

心是人的君主,内心宽阔,格局宏达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能笃定安详。

他们的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苏轼被贬谪海南,当时海南还是未曾开化的地方,瘴气遍布。

很多人一旦被贬海南,甚至都会选择给自己备好棺木。但是苏轼却认为这是自己传道海南的绝佳机会。

他草庐抄书,教书育人,让海南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把一场贬谪之旅,变成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他不是自怨自艾的幽魂,反而成为遍地开花的种子,他在哪里,春天就在哪里。

君子若竹,是绝不锋芒毕露,针尖麦芒。他们随遇而安,却绝不听天由命。他们默默接受,默默改变。

静水流深,不显山,不露水,却能默默做很多事。

再大的灾难也不能摧毁他,当真又一份“清风明月拂山岗”的气度。

公元1101年,苏轼遇赦北归。当年迫害他的章敦怕他报复,写信求他放过自己。

苏轼只写一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半世流离都是拜此人所赐,他却轻描淡写,一句话揭过去了。他甚至关心章敦的病情,劝他好好养病。他放过敌人,也放过了自己。

君子如竹。温润之中,是气度,更是包容。

苦节自珍,雨过无尘


语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传达出君子为心中的志向至死不渝,任尔东西南北风,却不改初心。

孔子亦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仍旧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困苦袭人,君子如竹,虽劲风摧残,却不留风的痕迹,不改其貌。

苏轼一生不畏强权,造福于民。

一甲子,转瞬而逝,物是人非,他内心的志向,却从未动摇。

年轻气盛的时候,他敢骂新法,对垒王安石,是因为新法扰民。中年不惑,他敢骂旧党,和司马光决裂,是因为旧法害民。

黄州、惠州、儋州。水利、救灾、教书,他一样没有落下。身在云端,就去为国家大政方针建言。跌落尘埃,就动手为百姓做些实事。

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他待人那样温和,不争不恼。在街头被醉汉撞到,也只有一句“自喜渐不为人识”。

但是,他刚直起来,却把所有人都比下去了。

为了心中这份灯火,这份明亮,他守了一生。

哪怕一生被贬,一生流离。

千百年来,竹仍是竹,君子的赤子之心也犹未改之。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清华其外,澹泊其中


《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云:“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竹之清华澹泊,可涤荡人的三千烦恼,笑看风云变测。

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为君子,君子爱竹,因两者有太多精神情感的触碰。

他一生以竹为友,看破浮云,隐逸自得,不趋炎附势,也不做无根的浮萍,淡泊名利,欢愉度日,活出了后人羡艳的姿态。

从放下开始,细数拥有,多不乱,少不忧,以君子之姿践行澹泊人生,亦是君子慎独的修行之一。

 苏轼《潇湘竹石图》

*

竹,自然天成的特性。竹材和人一样都是自然的生命体,而竹材的纺理在不规则中又有规则的变化,竹材自然的颜色,特殊的纹理,正如苏东坡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天然竹材是高雅与宝贵的象征。散发天然芳香,竹材纹理美观,还会散发清新芬芳气体,有利于身心健康。

手提式编织包 原价299 现价158

竹编工艺,不失时尚范,也可满足对古典君子风的偏爱。看尽世间浮华,坐等云起。

取自然之物,经匠人之手。质朴浑厚的美,油然而生。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星标置顶

茫茫人海,不然就找不到我们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