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传》,发现自己心情曾数次起起伏伏。莫名心酸,莫名欢喜! 阅读一旦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就像在孤岛上看到一丝光亮,总让你奋不顾身的想要去靠近。 余光中先生曾说如果要选择一个古代诗人一起去旅行,他不会选择李白,不会选择杜甫,他会选择苏东坡。 苏东坡迷人的地方太多太多,一生浮沉,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完美诠释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有品,才是第一 公元1057年,苏轼20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 欧阳修断言:此人学识涵养,以后一定会独步天下。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未来的文坛必将属于苏轼。 一语成谶,苏轼撑起了北宋文坛的半壁江山。 才华让他官途平步青云,也让他吃尽万般苦头。苏轼天性正直大义,看不惯奸佞小人玷污朝廷,便常在诗句中提醒官员要关心百姓,看不惯的地方,也敢于谏言上书,结果可想而知,得罪了太多人,从此开始了一贬再贬的悲惨命运。 但是无论苏轼身居哪里,官职如何,他一心为百姓造福的信念从来不曾改变。 两任杭州通判,他调用二十万民工,疏浚西湖,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把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也就是今天的“苏堤”。 如若没有苏轼,也定没有今天的西湖。 后来即便被贬到最荒芜的海南,也不曾改变他的初心。 他始终坚持:为官一任,必要造福一方。 他在海南办学校,种五谷,挖水井。凭介一人之力,把海南从荒芜状态拉到了农耕文明社会。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家,这不仅指他的才学,更在于他的那份豁达和宽广的胸怀,高尚而伟大的品行。 史迈尔曾说:“人之风动一世,在品行,而不在地位;地位虽高,无品行,何得风动一世。” 2.有情,不负韶华 东坡一生有三段难以割舍的情,举案齐眉的发妻王弗,相濡以沫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不离不弃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三个人,三段情,不同时期都给予苏轼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深情陪伴。无法比较,无法磨灭。 其中最为感人是他对发妻王弗的那份情深似海。 苏轼是在19岁那年,与王弗步入婚姻殿堂。王弗美丽聪慧,知书达理,二人琴瑟和鸣。 可惜事实无常,两人相伴仅仅走过了十一年,王弗便去世了。 发妻的离开,给苏轼带去了极大的打击。 他在埋着王弗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 无法想象苏轼当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深和悲痛,将那份逝去的爱埋在了泥土中,将那份思念留在了青松之上。 在发妻离开十年之后,苏轼在一个夜晚又梦到了离世许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写下了那首留名于世的千古吊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世间缘分本就不是人为左右,爱情也不是唯一的相逢。如果王弗没死,想必他们一定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放下,方得始终 苏轼的命运跟两百多年前的韩愈的命运极其相似,一直被贬谪,辗转各地。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命运转折点,经此一劫,他已经慢慢看透,自己曾经心怀美好的政治抱负终将化为泡影。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被流放到黄州,是苏轼新生命的起点。他在这里修身自己,抛掉所有不合时宜的想法。他的心境也在苦难磨练之下越发纯粹和超然。 他脱掉了长袍,挽起了袖子,在城外的一片山坡上开荒种地。俨然过起了农夫的生活,怡然自得。黄州的猪肉价贱如白菜,他买回来,用慢火清炖,便有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美味无比。 也是在这里他建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应了杨绛那句,人生最妙曼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任世界风云变化,我自坚守自我。 4. 《悟空传》告诉我们,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了。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像孙悟空一样,曾经梦想改变世界,后来发现连不被世界所改变都很难做到。我们的棱角被生活磨平,苟且于眼前的柴米油盐。曾经最讨厌的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变成了人情世故的必要手段。成长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中有太多的迫不得已。 我们,终究还是会憧憬和向往那些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欣赏和倾慕那些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苏东坡。 |
|
来自: 苏海豚5ripwzxp > 《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