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最接地气的全套“乡村振兴”策略!

 w3y2sh1 2019-01-19

这才是最接地气的全套“乡村振兴”策略!

振兴乡村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涵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部署,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首次升级为国家战略。

这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一个以乡村振兴为基础的新时代的到来。

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的一般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目前核心,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矛盾和问题的发出,是一个非常现实和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求,是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密切相关。

因此,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也是解决当前许多深层次矛盾的把握。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乡村产业落后,造成一二三产业均不发达,乡村振兴,不但直接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农民弃农进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也可以解决整个国民经济脱实向虚、城市畸形发展、结构调整艰难、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乡村落后,使得乡村变得不生态、不宜居,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病态,乡村振兴,可以在乡村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安居生活,成就国人安居梦想。

实现乡村“乡风文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线。乡村是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可以直接解决亲情乡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人与人信任危机问题,也间接清除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糟粕,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乡村实现“有效治理”,是我国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解决基层组织真空、基层自治缺失、基层法治失效、基层德治失灵等问题,它还可以缓解乡村人口大规模、规范、无序流动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乡村富足生活的实现是农民的基本向往,是我国政治建设的基础。共同富裕、不屈不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初核心和执政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系列转折。

一是由发展城市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发展乡村。

二是由经济的脱实向虚转变为脱虚向实,重点是发展乡村实体经济。

三是由单纯一二三产割裂发展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乡村产业融合体。

四是由产业依赖转变为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并重,重点是打造产、镇、人、文、治兼备的乡村新生活载体。

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和基本路径

振兴乡村的关键是找出振兴乡村的主要障碍。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深刻揭示了供求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

从农业供给方面看,农产品有一般市场,没有农产品市场,农民放弃农业进城;从需求面看,消费者一般不能购买安全食品,没有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由于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业越来越落后。由于农业落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能发展,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洞,人口外流,大城市人口过剩,城乡住房供求不平衡,城乡产业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乡村土地,住房,旅游,文化等资源闲置,乡村发展严重不足,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社会经营总体成本上升。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农产品供需不平衡。

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过于分散和薄弱,双方都不能形成信息对称,直接对接和确定价格。双方只能做出理性但错误的选择:生产商只能以各种方式生产以降低成本,产品不可避免地是不安全的。自然没有市场,消费者只能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而分销商只能打价格战,导致恶性恶化。

要解决农产品供求失衡,必须有序地组织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信息供求透明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通过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和消费回流,充分调动乡村降水资源,实现住房供求平衡、城乡产业平衡、城乡公共服务平衡,实现振兴乡村的目标。

因此,转变以生产要素组织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以生产与消费互动为核心,改变消费、生活方式和生态供需平衡,是振兴乡村的根本途径。

基本方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

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创新乡村振兴理念,达成乡村振兴共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形成乡村振兴合力。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为核心,壮大新农人队伍,以各类产业平台、文化平台、消费平台、教育平台,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成为新农人。

二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社会化服务。

要实现全过程的生产信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分散模式,解决农民、居民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三是改变农产品流通方式,促使产消良性互动。

加工、流通和消费模式创新。通过组织加工对接,组织农产品加工业下乡组织生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数据覆盖,使流通组织化、智能化、透明化;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高组织水平。农产品和减少恶性竞争;

充分发挥社群组织作用,开辟直接进社区通道和订制化消费模式,形成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生态圈;改变消费观念,提倡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理念,倡导简约、健康、自然生活方式,鼓励为良心产品买单。

四是创建城乡互动载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激活乡村沉积资源,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的田园综合体,逐步形成保护乡村风景的乡村小城镇,并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城乡互动,乡村资源和城乡平衡创造了条件。

五是打造乡村新生活模式,培养新生活价值观。

以亲情、乡情、邻里关系为核心形成融洽的乡邻关系,以新乡贤引领、宗族管理、社群自治为核心形成有效的乡村治理,以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形成创新的乡邻文化,使乡村成为有灵魂的生态家园。

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和落地方法

(一)打造区域乡村振兴孵化器。

振兴乡村孵化器是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识平台,是产业、产品、资源和主体的组织平台,是供求互动的交易平台,是乡村文化创意平台,是乡村综合服务孵化平台,是振兴乡村孵化器的引擎。振兴乡村凝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落地农事服务中心。

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打造一站式、全托管生产服务中心,真正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三)落地加工物流产业园。

组织加工、分类仓储、智慧物流、定制交易,成为连接供需的高效枢纽。

(四)实施品牌乡村工程。

统一区域品牌形象,强化品牌组织,形成品牌体系,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恶性竞争,逐步将农特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也纳入其中。

(五)构建社群新零售网络。

创新社群组织化方式,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新消费场景,打造生产端到消费端直接互动的渠道,打通农产品从乡村到城镇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费人群从城镇到乡村的向下通道。

(六)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

按照土地现状不变、生态风貌不变、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三个不变”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资源内生、产融联结合这“四项原则”,导入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当地特色这“五类产业”,挖掘当地资源,延伸公共服务,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保证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七)创建有灵魂的特色小镇。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达到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文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环境生态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繁荣乡村。

(八)搭建智慧乡村和绿色金融平台。

以乡村大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区块链等手段,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活,实现智慧乡村链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弘扬绿色金融、生态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实现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全覆盖。

新农创从解决供需平衡入手,通过第六产业园的孵化,打造云农服、物流港、云集市、共享农谷、乡邻小镇,实现全产业的智慧化融合,最终实现供需平衡的大系统,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共生、共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