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生专业“做好人” ——张敏

 健康慢走 2019-01-19

作者

张敏,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中级社工师,三级心理咨询师,现就职于洪山区华科乐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毕生专业“做好人”

记90后“最美社工”张敏心头的专业信仰和创新力量

人们说:“社工是社会和谐的工程师。”然而,社工行业中却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面对社会认识度低、薪酬待遇差、上升渠道不畅等问题,社工专业的学子中真正从事社工职业的“寥寥无几”,不少社工工作几年后无奈选择转行另谋出路。服务和温暖社会的初心,渐渐被无奈的现实压力冲垮。社工行业发展之路,从国家到个人,都将如何砥砺向前?

2017年10月24日,“90后‘最美社工’张敏荣获武汉市‘洪山好人’荣誉称号”的消息出现在大众视线。张敏是洪山区华科乐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洪山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项目主管。毕业于华科的他,在校期间便承接了“青年社会组织孵化项目”;毕业后他承担区级着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运营工作,孵化公益型、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40多家。

从校园到社会,张敏在社工道路上已走过八个春秋。他坚守理想,脚踏实地,开拓和发展着这份事业。“与身边人相比,做社工行业成就不大,工资不高,上升空间还很小。”当这样刺耳的声音频频绕上心头之时,我们不禁想问张敏:社工之路道阻且长,你是如何前行的?

初心

“职业价值感动了我”  埋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2009年,因为大学录取时的专业调剂,张敏被宜宾学院社工专业录取,由此与社工行业结缘。带着对社工专业一无所知的迷茫与抗拒,他开始了大学生活。

转变源于了解。不久,宜宾学院转来了一位中山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的老师。广东省率先推行大规模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老师实务经验丰富,他一改往届“模拟社工服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联系服务对象开展社工服务。这一接触,如同向张敏撒下一枚希望与新生的种子,而种子也即将破土发芽开花了。

门前,一双双纯真且饱含期待的双眼,正等待社工们的到来,这是当时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地点每天都会上演的情景。当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不足,张敏和同学们只能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他渐渐发现日常用心的陪伴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欢笑,面对孩子们的笑脸和家长的真诚感谢,这个略带迷茫的小伙子对专业有了最初的认识,“坚持做服务,付出后得到认可是对自身很大的鼓励,也是我一直坚持做这个行业的原因。”张敏回忆初次接触社工服务的情景时说道。

当时学校附近没有实习机构,学生都被统一安排在福利院、监狱等相关单位做行政事务上的实习,这制约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张敏心想,能不能去抓住更好的机会?化被动为主动,2010年,张敏独自踏上南下深圳的列车。

当时深圳的社会工作是全国社会工作的行业标杆,2007年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社工机构,2008年四川地震之后的震后重建工作促使社工行业迅速发展,新成立的社工机构普遍需要招人,深圳社工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大。张敏主动向深圳社工机构投简历,前往深圳市南山区绿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专业见习。他是学校首位去深圳做社会工作专业见习的学生。

在为期四个月的见习中,张敏跟进机构的《和谐社区管家服务》项目,开展着长者心灵关爱、流动儿童托管等服务,完成了600个小时的专业实训。流动儿童接受服务后的笑脸,长者手心的温度,让这位寻找梦想的90后青年第一次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存在的价值。

当时社会机构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社工很少,实习生如同免费劳动力,巨大的工作量下工资却只有几百元。“体验与精神上的收获比实习经费更可贵,它们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这次体验,我完全不知道社会工作项目应该怎么做,也不会知道书上的理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敏肯下功夫,在机构里将项目申报、答辩、评审、实施都经历一遍,“许多人在本科甚至硕士毕业之后对这个专业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而我都了解了,这也是自己能够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张敏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社工,他们是张敏深圳实习阶段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大家一心进行专业实践,独挑大梁做项目,收获“助人自助”的成就感。经历难忘,这颗专业“做好人”的公益种子深深地埋在他心中。

出发

深化认知  专业信仰是社工的“灵魂”

张敏对专业的认知正在慢慢改观。他开始专注于社会工作的学习研究,无数个改写项目方案的深夜,为的是项目方案设计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加符合老师要求。他在社工路上走得越发坚定,成绩也名列前茅:“我在大学从来没有荒废过时间,拿到奖学金后立即用奖学金报考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知识在之后项目理念设计上非常有用。”

学以致用的他尝试独自带领项目团队于深入偏远山区开展“留守儿童之家”服务项目,在专业督导的指导下开展“420”雅安地震灾后重建援助服务……随着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他发现社工行业和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契合:“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实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地把社会工作行业作为我的职业选择。”

2011年7月开始,张敏带领团队在宜宾6个较偏远的地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乡村服务。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国家和老师的努力付出。2011年学校老师牵头成立的西南地区第一家社工机构——宜宾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下,申报的留守儿童的项目成功中标,戎和中心接到了中央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项目。

张敏独自带领项目团队走进交通闭塞的村镇,他和另外两个队员在这个夏天,收获了最香甜的零食和最美的卡片。

“还有多久能到家?” 两三个小时家访的山路崎岖,不常爬山的社工们有些跟不上孩子们活泼的脚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离开,由祖父母带孩子,是张敏在这里经常听到的情况。“平时的孩子都很活泼,但是孩子家里的状况却很难想象,孩子特别忌讳我们去家访。表面上活泼的孩子有时跟我们聊着聊着就哭了,一些电视里的情节硬生生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主动家访,张敏想把握住为数不多的家访机会,走近这些孩子,帮助他们抚平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创伤。心理个案咨询、团体的辅导课程、小组活动,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现实,拥有一个更好的心理状态。孩子们走进张敏团队在学校建设的“儿童之家”,手捧着配备书包、玩具等,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临走当天,孩子们递上感恩卡片和平时舍不得买的零食,车开动了,孩子们跟了一路。当打听到这些都是孩子自发的举动,老师并未组织欢送时,张敏很受触动。很多礼物的电子档和照片,张敏现在依旧留存着。“之后没有再去回访,一是交通不方便,二是怕自己承受不了。过了这么多年,与孩子们相处的一些细节依旧记忆深刻。”说到没有再去回访的事,张敏透出一丝遗憾。

很多社工专业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从事社工行业,是因为不了解,而张敏通过实践和感悟明白了行业的价值和前景。“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我们的实习中,大家清晰看到了社工的使命,随着对专业技术的逐渐掌握,我们对未来目标越来越明确。当时班上的27人,毕业后选择做社工相关行业的有将近一半人。”张敏介绍时微微一笑,脸上不禁露出些许自豪神情。

突破

深造与创业  他更想扎根发芽

“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带给你的平台不一样,你能为社工行业做的贡献也会随之不一样。”听了老师的话,执着的小伙儿决心继续攀登:“因为我想在这个行业专业地做下去,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学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13年是张敏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道路上特别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并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恩师的谆谆教诲,团队的无私奉献,支撑着他不断前行,让他有了更高的平台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张敏在事业上有适当的野心,首次见导师,就表明了自己想要创办社工机构的意愿。

勇气和理论不足以支撑梦想,千里之行终归始于足下,实践的推动力更不可缺。镜头回到2010年,张敏在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实习时接触了社会组织孵化工作。当时社会组织孵化的概念才刚刚出现,这一去,为张敏建立自己的社工机构打下了坚实地基。实习期间,督导对张敏要求严格,犯很小的错误都要批评他。张敏非常理解,“因为社工服务是不容许出任何纰漏的,一旦出现问题,受伤最深的不是自己,而是你的服务对象。”

深思熟虑后,说干就干。张敏活用在成都收获的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成都的孵化中心结构和规模,“造葫芦画瓢”式地进行模仿再加以创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创办的这家社工机构被取名为“新起点”,这也是张敏踏入社会的新起点。

说得倒是轻巧,成立“新起点”社工机构让他饱尝创业之苦。这个正读研一的学生三番五次地“跑”相关部门,大家对他学生身份不放心,都没有批准创建。“还记得当时不同意我建立社工机构的主任,现在我们工作上经常会有联系,关系也很好。”张敏笑着说。这位主任当时担心张敏毕业之后会离开创建的机构,便拒绝了他的申请,而现在看到张敏一直在行业中坚持,对张敏为社工发展所做的贡献非常认可。

越努力越幸运。张敏正好碰上了武昌区扶持社工机构的政策出台,当时领导考虑到由学生创办社工机构的形式非常特别,决定给予支持。2014年10月,“武汉市武昌区新起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得以建立,张敏成功任上法人代表、总干事。机构现在还坚持运营着,这是属于张敏的骄傲。

敬业

专注于“专业化”  创新的理念大有作为

“社工服务价值用金钱来衡量肯定是不合适的,华科毕业的硕士可以找到十几万甚至更高年薪的工作,我也曾找到大学老师的工作,但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便放弃了。”

2015年12月至今,张敏担任着武汉市洪山区华科乐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任副总干事、项目总监、洪山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项目主管。在社会工作一线服务、理论研究、行政服务中,张敏获得大大小小社工比赛荣誉,主持和参与了各类社会工作相关研究项目9项,完成各类专业报告15余篇,负责和参与了各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0余项。面对行业内收入低、上升空间小、不断有人跳槽等问题,张敏依然选择坚守,与同事一起,传播着公益的种子。

乐达中心工作包括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及进行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服务三大板块。张敏在机构里主要负责项目设计。当多数社工机构依旧关注普遍的扶贫济困工作,停留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时,张敏心想,不妨换个角度去关注其他群体如白领和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开展更具有发展性的项目。他以新思路带领团队,这个工作起来像“打了鸡血”的专业化团队得到了不少的项目成果。

左手蛋糕刀,右手旋转盘,动手的乐趣与相聚的欢乐在小小的烘焙教室迅速升温发酵。参与“空巢青年公益助力计划”项目的青年们在乐达社工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展活动,在合作与共享中,大家渐渐敞开怀抱,接纳彼此。

也许有些人还没听说过“空巢青年”一词,张敏的灵感也是来源对这个词偶然的网络搜索。张敏带领乐达社工团队为“空巢青年”提供了深度个案咨询服务,还举办为流浪猫狗剪毛、喂食,以及体验照顾自闭症儿童等活动,让“空巢青年”在交朋友的同时还能够回馈社会。

“关注自闭症儿童成效甚微,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母亲这一群体呢?她们每天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张敏的服务思路,起初让作为服务对象的自闭症儿童母亲因也倍感意外,原来还有人为这样的群体做公益服务。“星妈”脸上笑容多了,心头的压力小了,便是“星妈俱乐部”项目的巨大成功。

“社工行业需要社工鞭策自己的服务‘专业化’,以服务对象的改变激励自己前行。”这是张敏找到这份初心并始终坚持这份初心的理由。近年来社工服务方向从困难群体到有需要的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张敏与团队的创新也推动着社工行业的前行。

初心

公益的种子会开花结果  “用生命影响生命”

总之,漫漫前行之路,要时刻回望初心。谈及未来,张敏将个人规划和对机构的展望融在了一起。

“做一流的社工机构,开展一流的服务”,这是张敏想带领机构一起完成的目标。“社工机构的生存不能仅靠政府购买服务维持,进行企业化运营、做收费性的项目会使社工机构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开阔。社工机构未来应该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这也是我和团队未来想要去努力的方向。”张敏对于社工机构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