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科普专辑:中国古琴曲解题100首(一)含音频,

 向导指南 2019-01-19

编者按:古琴是我们的传统乐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我们将推出十期专辑,为大家介绍一百首古琴曲,希望古琴音乐走进平常百姓家。

古琴科普专辑:中国古琴曲解题100首(一)含音频,建议收藏

01 《关雎》

同名诗歌为《诗经--国风》第一篇,孔子曾经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现存琴谱多为无词琴曲。

后人根据《诗经--小雅》而作。是一首伐木歌,反映了人民对不劳而获者的愤懑情绪。

03 《鹿鸣》

诗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说:“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说:“此谱乃赵彦顺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04 《大雅》

因《诗经》有《大雅》而传为周公所作。传谱分九段至十二段不等。音乐变幻重叠,被认为“外调莫过斯曲之妙”(《琴瑟合谱》)。

05 《欸乃》

初见《西麓堂琴统》。意取柳宗元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又名《渔歌》或《北渔歌》。因毛敏仲作《渔歌》是以正调弹徵调式,而此曲是以紧五弦弹羽调式,故名《欸乃》以区别。全曲共十八段,音韵独特。有欸乃声、拍水声和船夫号子声,此起彼落,远近呼应。

06 《禅思》

近人李崇望曲。乐曲描绘了人们在寺院里叩拜时,祈求、祝富、忏悔的心绪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07 《长清》

晋代嵇康(223--262)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总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曾合称为“九弄”。隋炀帝曾以弹奏此“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因此后人误以为《长清》等也是蔡邕的作品。《长清》的内容是借雪的洁白无尘以自比。

08 《短清》

初载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是曲者,汉蔡邕所作也。有长清、短清二曲,取与于雪,言其清洁而无尘杂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高古,其趣深远,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高在冲漠之表,游览千古,有紫虚大罗之想,恍若生羽翰谒王京者也。”

09 《楚歌》

曲名初见北宋《琴曲谱录》和《琴苑要录》。最早传谱于《神奇秘谱》的各段标题是:一、忆别江东;二、气欲吞秦;三、夜闻铁笛;四、八千兵散;五、英雄气消;六、泣别虞姬;七、阴陵失道;八、乌江不渡。表现了楚汉相争,汉军围楚军于垓下,刘邦用张良之计,在楚营四周唱起了楚歌,楚兵因闻乡音而军心涣散,最后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乌江的情景。因其中有“忆别江东”、“泣别虞姬”,故乐曲中曾多次出现和《阳关三叠》颇为相似的曲调。《楚歌》一曲的定弦为“紧二、五弦”。弦次关系是:Re、Fa、Sol、La、Do、Re、Mi。由于全曲用的是商调式,又是演奏“楚歌”,故名“楚商调”。因为它表现了霸王别姬时的凄凉情调,所以又称“凄凉调”(据《玉梧琴谱》引《紫霞洞考》)。

10 《捣衣》

唐代清商大曲中就有这个曲名。琴曲中也有多种。目前山东琴派流行的一种,在历代琴谱中刊传较广。钱占寿所作的一种只见于他的《钱氏十操》(1880)中,曲调紧五慢一,颇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制冬衣,为此需捣衣,故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杳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