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成立于1951年11月10日,即今上海评弹团之前身。当时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举行建团大会,京剧团、杂技团和评弹团同时成立。京剧团和杂技团的名字都是“人民……团”,唯有评弹团加了“工作”二字,因为评弹艺术有其特殊性,艺人大多单干,建团的目的之一是书里标准,起到示范作用,所以叫“工作团”。首批进团的十八艺人是:刘天韵、谢毓菁、张鸿声、姚荫梅、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吴剑秋、朱慧珍、姚声江、韩士良、徐雪月、程红叶、陈红霞。刘天韵为团长,蒋月泉、唐耿良为副团长,张鸿声为秘书长兼演出股长,编剧陈灵犀为业务指导员负责文学创作,文艺处派遣的何慢为政治指导员,不久何慢调走,吴宗锡接任指导员。
后排左起:韩士良、张鸿声、吴剑秋、周云瑞、张鉴国、谢毓菁 中排左起:陈红霞、姚荫梅、蒋月泉、姚声江、王柏荫、张鉴庭 前排左起:徐雪月、朱慧珍、程红叶、陈希安、唐耿良、刘天韵 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建团后第三天,就奔赴治理淮河的工地,原来弹三弦琵琶、拿醒木扇子的艺人,在灾区和灾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回来以后编出一部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评弹历史上第一次以中篇形式反映祖国建设的作品,1952年4月在沧洲书场首演后,连续三个月客满,创造了评弹历史的新纪录。形式上,它创造了中篇评弹这一样式,内容上,改变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歌颂工人、农民。 参加治淮工作回沪以后,艺人们不免进行一些总结。当时担任文艺界治淮工作队副队长的吴宗锡在总结中这样说道:“……劳动人民是真挚的、可亲的,是最容易接近的。许多工作同志亲身的体会证明了这一点……”很多艺人的思想起了转变,笔者凑巧看到一份“参加治淮工作部分艺人思想转变情况调查表”,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除副队长吴宗锡和艺人陈希安之外,其他人均已作古。但从这张表里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氛。 周云瑞演出照 周云瑞 原有思想:英雄主义思想浓重,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 转变情况:看到治淮工人农民的伟大和忠诚,深感自己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渺小,决心无条件为人民服务。
蒋月泉 原有思想:从前看不起劳动,认为自己身体结实,照样能下水、挑土。 转变情况:明白了劳动并不简单,并看到了治淮民工的智慧和伟大。
徐雪月 原有思想:过去非常圆滑世故,再加上身体不好,人称“小老太婆”,她还十分得意。 转变情况:治淮期间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真实和忠诚,改变了人生观。徐雪月整日蹦蹦跳跳,非常快活,“小老太婆”被改成为“小麻雀”。
程红叶 原有思想:旧社会受迫害深重,于是抱了“出世”的态度,书坛上从不露笑脸,被称为“晚娘面孔”。 转变情况:治淮期间接触了劳动人民,改变了人生观,保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回沪后便把一尊菩萨毁弃了。
姚声江 原有思想:过去自以为“了不起”。 转变情况:现在才知道过去是“睏在垃圾堆里自得其乐”。
姚荫梅 原有思想:自认为有一套,学会了在旧社会中的“吃饭本领”,政治水平低,并以“白手起家”为荣。 转变情况: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的情形,对他的教育很大。于是,他批判了自私自利的老油条作风,并立下了彻底改造的决心。
张鉴庭 原有思想:曾抛弃旧书《十美图》,改说新书《红娘子》,认为这部《红娘子》“很够水准”。 转变情况:经过治淮,发现很多伟大的现实人物,因此改变过去从历史中寻题材的观点,计划编写描写新人新事的弹词。
张鸿声 原有思想:一直喜欢吃酒,甚至在五河县还偷偷到馆子里去吃酒。 转变情况:治淮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了只有做好人,才能感到快乐,从此再也不偷着吃酒了。 唐耿良 唐耿良 原有思想:过去有着急躁的情绪,帮助同志不够的缺点,个人英雄主义强的毛病,自高自大的不足。 转变情况:治淮期间,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忘我劳动,备受感动,于是下决心痛改前非,学习他们老师的作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59年表演中篇评弹《王孝和》 这些文字在我看来,比艺术家们弹唱的“脚本”还要有意思。因为这不是书,而是真实的生活。不知读者朋友们看了这些文字,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留过年》唱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