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乃尧 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蒋月泉(1917-2017)离开我们已十多年,而我亦退休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我俩曾保持了短暂而珍贵的友谊。2004年7月,我将蒋月泉先生给我的23封信、照片(包括一张两人合影、一张蒋月泉先生生活的彩照),一并捐赠给苏州评弹博物馆。2006年上半年,上海人民评弹团纪念蒋月泉先生诞生90周年,又将这23封信设立专柜展出。 那是在1983年上半年,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书场”介绍,我与蒋月泉先生取得了联系。我一直喜欢苏州评弹,尤其爱好评弹艺术中享有盛誉、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蒋派”。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与蒋月泉先生频繁书信来往,留下了他的亲笔书信23封(1983年5月23日至1984年9月23日共计22封;1991年5月4日来信,仅有第二页,缺第一页估计漏寄)。在这期间,我与蒋月泉先生两次面晤畅叙。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苏州评弹爱好者,当年为何会有机会和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蒋月泉先生取得联系,并留下了他珍贵的23封亲笔信件和两张照片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蒋月泉老师,身心疲备,又患肝病,落实政策前暂居女儿家里(上海岳阳路400号)。他希望整理出版一本《从艺回忆录》,记录几十年来探索、研究苏州评弹艺术的切身体会,以供后人借鉴。他多次托人寻觅热爱苏州评弹、又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员协助,始终没有合适的对象。当年我在高中教语文,业余喜爱评弹,而且正值壮年,由于这个机遇,我们开始合作。 1983年6月,蒋月泉老师带领上海人民评弹团青年演员来苏演出,我与蒋月泉在乐乡饭店客房里初次见面,畅叙了两小时多,当年上海人民评弹团副团长、蒋月泉的知心好友唐耿良先生也在场。我们虽初次见面,似乎无形中有一种缘分,无话不谈,十分亲近。蒋老师得知我热爱评弹,尤其喜爱蒋派艺术,他认为协助他整理从艺心得体会十分适合。唐耿良老师在一旁还开玩笑地问我是否喜欢苏州评话《三国》呢!此后,蒋老师在来信中多次提及,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又不好,很难坚持在舞台演出,多么渴望这批小青年(指秦建国等青年演员)能迅速成长啊!蒋月泉老师告诉我,他经常反复阅读《梅兰芳舞台艺术》《盖叫天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书,去北京开会也随身携带,爱不释手。他每次来信都要谈到这些书的精华之处,对老艺术家深表钦佩,他曾寄了这几本书给我,要求我认真阅读。 蒋老师曾在信中多次谈到,“蒋调”的唱腔,除继承老师周玉泉的“周调”唱腔外,借鉴了京剧老生马派潇洒、谭派醇厚的唱腔,说表艺术方面注意吸收周信芳、盖叫天神韵的表演。十年浩劫后,为了早日恢复演出,他在家里用录音机反复练唱。我也亲眼看到他卧室里那台旧式钢丝录音机。他房间墙上挂着一把三弦,他曾指着对我说,他每天坚持吊嗓练唱,有时就用这台钢丝录音机收录,反复收听,研究推敲,以争取早日重上书坛。但他患肝病后,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再上台演出。他在家休养时,曾用录音带录下了一些中篇评弹《家》的选段与自传材料,零星地记下点滴从艺体会。 第二次见面是在1983年8月中旬,蒋月泉老师约我去上海他家面谈。当时我俩已多次通信来往。这次面晤,我在他家里吃过一顿便饭,午间就在他卧室小休。他客气地让我睡他的大床,而他自己睡大床侧旁的长沙发。午休后,还在他卧室内合拍照片留念。蒋月泉老师待人真诚厚道,感人至深。这次见面,正逢盛夏,天气酷热,我赶到他家时,他特地准备了几杯茶水,并说:知道你快到了,温热茶水最最解渴,这是特地为你准备的。又送来擦汗的毛巾。我顿觉忘却了旅途奔波的劳累。我们谈到《从艺回忆录》的写作,他提供有关资料给我,包括他在苏州评弹学校讲课的材料等。 他与我多次商议合作撰写的具体方法。他曾准备先用录音机录下口述,带给我整理成文字稿,再由他修改定稿。后来又考虑为便于沟通,他准备来苏州小住,但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征求了我意见后,他决定请上海人民评弹团去苏州教育局商调,将我调去上海。为此,他与唐耿良副团长多次来回奔波,由于多种原因,不但商调未成,而且合作撰写蒋月泉《从艺回忆录》一事也耽搁了下来。今天回想起来,深感遗憾。 蒋月泉先生身为著名艺术家,但为人十分谦逊,从不摆名人架子。翻阅他给我的23封信,他谈到“蒋调”,总是不忘提及老师张云亭、周玉泉先生为自己打下了基础,自己吸取其他兄弟剧种、曲艺的长处,绝不是个人独创的,有许多方面尚需改进。他在信中写道:“蒋调”是在周先生的“周调”基础上才发展形成的;张、周两位先生的唱腔,是自己创造蒋调的重要基础;张、周两位先生的说功,对自己的含蓄、幽默说表风格又有很大的影响。他多次告诉我说:“如果说我今天为苏州评弹留下值得继承发展的东西的话,也无不包含着当年老师们的心血。”他还谈到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课的内容,认为值得苏州评弹艺术借鉴。他认为,“对比评弹,我们在书场演出,很少有综合性演出,往往上了台,很少研究如何很快地吸引听众,总是慢条斯理抽丝剥茧地来说书,养成了节奏慢、温吞的习惯。学了侯宝林先生相声艺术的开场白,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每逢这种场面,采用有段较噱的开场白来引起听众的兴趣,制造剧场的气氛,才能说得‘先声夺人’。” 我经常反复收听《蒋月泉先生演唱艺术集锦》,观看上海东方电视台录制的《月下听泉》专辑,缅怀蒋月泉先生。蒋月泉先生的人品、艺品将永留人间,并成为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