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了这么多年茶,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小扳手的图书馆 2019-01-19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是想跟别人形容一位陌生人,大概都是先从容貌特点说起,脑袋大脖子粗,大蒜鼻子小平头,五短身材还微胖,走起路来晃悠悠。我这么一说,您肯定就知道,我讲的是范伟。

当然,我们这期不是要跟您卖拐,要知道。茶器大多也是通过外形特点来命名,但往往我们会被它们嚣张霸气的名字镇住,比如这个:撇口曲腹三足酒樽,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牛气?究其原因,还是不懂。

今天呢,我们就来讲讲茶杯的命名,下次您喝茶的时候,就可以不经意间拿起一个茶杯,再轻描淡写地说出它的全称,是不是逼格就瞬间上去了?

一只茶杯的命名,既是对杯型准确地描述,也是对意境简单的刻画。其命名万变不离其宗:形、腰、足,三者可定杯型,知其杯名。

茶杯的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

斗笠盏:又名笠式碗。盏指阔口杯,这种杯口大,腰直(倾斜),足小,倒着看很像戴在脑袋上的斗笠,也因此而得名。

马蹄杯:倒看如马蹄,无足或收足,与铃铛杯相比它更加矮胖、与撇口杯线条更明显。

铃铛杯:马蹄杯加高,底足明显外露,形像铃铛。此类杯器可大可小,量变而型不变。和闻香杯外形相似但口不外撇。

直筒杯:最原始的杯形,外观如小号笔筒(直筒),易聚香、品香,故又名闻香杯。和铃铛杯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撇口一个是直口。

高足杯:又名靶盏、把杯。这种杯器在古时常用作承酒,适合骑马时握在手中,故又名马上杯。宋以后高足杯多用于祭祀或者供佛,也唤作净水杯。

鸡心杯:形圆,从高至低由大变小,底部似鸡心状,因而得名。(不过小编真没看出来哪里像鸡心了)

斗方杯:形如量米斗、四边方形,故名斗方。过去因为没有石膏模具,这种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来,制作难度很大,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也很高,因而珍贵。

压手杯:明代皇室专用杯形,史书多有记载,永乐青花压手杯与鸡缸杯齐名,非常名贵。这种杯撇口弧腹,拿的时候口沿正好压在手指上,故名“压手”。另一个说法是,此杯下部胎厚,比一般杯重,所以叫“压手”。

鸡缸(成化)杯:没有撇口的压手杯就是成化杯,口沿直上直下,成化杯的矮款即鸡缸杯。

如果你看到个杯子,它的形状不在以上例子之中,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给它当场命名。

但名字可不能乱起,得按规矩来。给茶杯起名,其方式多以口、沿、腹、足决定。顺序是采用要从上向下,即先口后腹的形式。专业的做坯师傅,听了你说的名字以后,就能做出形状差不多的杯子来。


1
口沿


垂直没有变化的叫直口,比如直口杯。向外敞开的叫敞口,又叫侈(chǐ)口,比如斗笠杯。口沿外向外翻,呈喇叭型曲线的,是撇口,比如压手杯。向内收的是敛口,少见(不易喝茶,且难饮尽茶汤)

口沿做成花瓣形的是花口,始于宋代。

花口又分葵口、菱口和海棠口。葵口是秋葵花瓣的形状,菱口是在每个葵口花瓣中间加一个尖。海棠口是椭圆形的,四瓣,少见。  

2
腰腹


腰腹就是杯身部位,腰和腹的意思一样的,折腰又可以叫折腹。直的叫直腹和斜直腹。向外凸的叫鼓腹,中间内收的叫弧腹,下部内收的叫曲腹,有明显转折的叫折腰,有凹槽的叫瓜棱腹。

3
底足


最常见的是圈足。看圈足可以分辨手工拉坯和模具坯,模具坯圈足矮而且直。手工坯圈足高,向外敞开,又名敞足或者八字足。

假圈足,侧面看上去有圈足,其实里面是平的,多见于宋以前,因为底部无釉,现在被淘汰了,只有仿古器还用。

玉璧底是厚圈足,看上去像一块玉璧,多见于龙泉窑。

底部没有足,完全是平的,叫平底,多见于仿汝器,有釉,有支钉痕。底部向内凹的叫卧足。

当然为便于茶友记忆和区别,也可以简化名称,只列明一两个特征,比如叫折腰杯或者葵口斗笠杯。在给茶杯起名时,圈足部分一般不作特别强调,毕竟大部分茶杯都是圈足,过多的形容反而易弄巧成拙。

好啦!讲课时间结束,现在开始布置作业,请准确回答出以下茶器的名字,我们将挑选十位全部答对的同学送出小礼品一份~请看题~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