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岁插队去了农村

 晏桐郎 2019-01-19
串连后,学校不上课了,我整日就在父亲所在学校玩。六九年初,城里大批知青陆续下到区上,在街上热闹几天,男男女女意气风发的样子,搞文艺节目,在球场上穿鲜艳秋衣秋裤比赛篮球。他们把城里的时尚带到农村,男知青留一抹小胡子,女知青穿灰衣把白领翻到外面,看上去与农村青年大不相同,用农村的话说,叫洋气。
          几天后,由公社安排,把知青们分零,再由大队干部领队,生产队长们引路,下生产队去了。知青们单凭:字面理解,比如什么坪什么坝总是好地方,结果是在偏僻的高山上令他们后悔不迭。
           随后,小街居委会以及区文教组织,发动凡属下乡对象的家长们开会,说大城市的知青都下来了,小地方的知青也该响应领袖号召。有些家长不情愿自己的孩子去农村,就会遭受到轮番的思想工作,直到点头认可。
          那时,我早己知道自已属于下乡对象,父亲好几次欲言又止,他在纠结,至少还有两个弟弟也符合下乡条件。谁先下,下到哪地方,又怎么站在一家之长的角度,跟儿子们讲这有几分残忍的话呢。
            母亲从村校到父亲的中学来,她也是被动员过,吃饭过程中,父亲实在忍不住开口了,你们几弟兄都长大了,该下农村去了,这是党的政策,不去是不行的。
            母亲接过话头说,和你父亲商量,老家生产队里有你们奶奶在那里,我们平时工作忙,有个年轻人在奶奶身边,我们才放心哪!我为几弟兄中老大,明摆着,你二老就不用多说,该我下,就下,大势所趋嘛!
            后来,父亲感叹:满从为要做不少政治思想工作,没想到大儿子这么干脆利索。父亲当即表态:你下去后工分做不起,由我们补贴,油盐钱由我和你妈负担,这样一来,你就比农村那些青年强多了。
            就这样,我就和奶奶在一个屋檐下,成为一个当地土知青,七年多的知青生活待我慢慢叙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